楞严机枢若是心中有佛,眼中且不必有佛
2023/7/10 来源:不详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心经有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佛陀是智慧的化身,佛是智慧的代名词。慈悲的佛陀以普度众生而应世,那么慈悲的佛陀会是以无上的神力来普度众生的吗?或许不少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吧,所以呢去寺庙烧香,求佛保佑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佛陀可以用神力来变度众生,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仍在世间受着苦难的煎熬。可见慈悲的佛陀并不会是以神力来普度众生,可见佛陀拥有无上的智慧并不是为了获取无上的神力。佛陀普度众生的方式为:“以佛无上的智慧开启众生通向智慧之门,佛为众生开启智慧,然后众生依般若波罗蜜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敬佛、学佛,敬的是佛的智慧、学的是佛的智慧,而不应当只是敬佛的庄严、学佛的殊胜。接受佛陀的开示、遵循佛陀的指引,目的是为了获取佛陀一般的无上智慧,不可“以指当月”,被形相所束缚。敬佛、学佛要做到心中有佛,而不能只停留在眼中有佛上。眼中有佛者,佛未入心,心中有佛者,眼中且不必有佛。
为了开导学佛众生,在楞严法会上,阿难就扮演了一个“眼中有佛”的学佛之人。经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阿难之所以要在楞严法会上扮演一个“眼中有佛”的学佛之人,说明了末世学佛众生,多有“眼中有佛”者。
那么要怎么导引这些“眼中有佛”者进入“心中有佛”的境界中呢?或许你会说了,“眼中有佛”不也就是“心中有佛”嘛。眼入及“心”者,此“心”实为“虚妄相想”而非真如之心。学佛众生欲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得先辩明虚妄相想。经云:“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眼入及心,实为虚妄相想”,这样的命题太过抽象了,有没有什么譬喻可以帮助理解呢?小编认为楞严经中的这段经文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眼入及心”的颠倒所在。“虚妄相想”者,颠倒之谓也。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这段经文的字面意思,似乎也并不复杂,不难理解。可是似乎也与“眼入及心,实为虚妄相想”并无关联啊。阿难所见从外及内,次第为祇陀林、给孤园、祇桓精舍,讲堂中的佛陀,听法的大众。从这些看到的眼入之相,因为有祇陀林,所以有给孤园,所以有祇桓精舍,所以有楞严法会,所以有法会上的如来、法会上的听法大众。
阿难没有去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些所见之相。为什么会有这些所见之相呢?因为先有了想学习佛法的大众,才有了敬佛、事佛的给孤独长者对佛的供养,才有了佛陀的讲法大会,才建有了祇桓精舍,才有了铺满金子换来的给孤独园,才有了宣讲佛法的祇陀林圣地。
从“眼入及心,而成相想”到“识心先动,方有眼入之续”,若无智慧不能观照。这样的智慧要用“三摩提”来开启。经云:“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三摩提的关键在哪呢?大佛顶者,不见相也。万行者,逻辑也。首楞严王具足万行,严密而系统的逻辑也,得成如来体系的严密逻辑。
怎么建立起严密而系统的逻辑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到楞严经中的找寻答案吧。
谢谢您的点赞、收藏、分享,愿您早证菩提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