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两种作品集序
2023/2/15 来源:不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两种》作品集序
·黄简
原刊载于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两种》作品集。
年4月书道出版社有限公司第一版。
ISBN---1-3
真书的标准,以初唐孙过庭所论最为精辟:「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明确指出了使转和点画的性质,点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谓字字珠玑,千古明灯。足见当时对于真书之认识,经已入木三分,并非虚言。
然正如孙过庭所说,「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纸墨。」挥运之时,要将点画和使转结合好,实为难事。真书滥觞于汉,晋唐为盛,然唐法森严,犹如诗律,不是浅涉者可以掌握的。至开成刻石经以明天下,正楷确立,步向匀齐规整。现代学者研究,发现初唐的标准字,到了中唐和《干禄字书》以后,很多被划入俗字,另设正体;开成石经所订的正字,和初唐敦煌手写本的标准字差别更大。故米芾批评说:「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老米之语虽然太刻,但真书一路演变,至中唐成为官方正体字,经意点画,淡化使转,从此真草遂判为二途,就书法的角度而言,实在是一种退化。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宋代木版书大行,端正划一,以正体印刷,风行天下,自然影响到书法。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真书、正体混为一谈,以为真书只需点画,不必使转了。
清代周星莲也指出这一点:
古人作楷,正体帖体,纷见错出,随意布置。惟鲁公《干禄字书》一正一帖,剖析详明,此专为字画偏旁而设,而其用笔尽合楷则。近来书生笔墨,台阁文章,偏旁布置,穷工极巧,其实不过写正体字,非真楷书也。
所谓「正体」,即古时官方办公或印刷之体,米芾说「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所谓「帖体」,即书家手写之体,行笔和正体有所不同,这就是书法上的真书。正体字可以只有点画,没有使转;真书却点画和使转不可缺一。真书易板刻,有使转则活之;草书易狂放,有点画则静之。点画是笔法,使转是笔势;点画是材料,使转是组织;点画者用锋之法也,使转者运腕之法也。有使转无点画,线条平乏;有点画无使转,堆砌而已。正因为真书必有使转,故须通草法;真草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看起来似乎差别很大,其实归于一途也。
晚清康有为也痛论说:
近世北碑盛行,帖学渐废,草法则既灭绝,行书简易,便于人事,未能遽废。然见京朝名士以书负盛名者,披其简牍,与正书无异,不解使转顿挫,令人可笑。岂天分有限,兼长难擅邪?抑何钝拙乃尔!
一种伟大的艺术,从无法发展到有法,而有法之后,却往往进而程序化,买椟还珠,也是常有的事情,隋唐壁画之异,明清家具之分,皆是例子。真书为书法之基础,研究真书的写法,恢复真书的原貌,重要性不言而喻。
余早岁临池,留心翰墨,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近年抄有《心经》数通,二三子以我为隐,亟请付梓,犹豫再四,因以付之。惟望四海博雅君子,有以教我为幸。
黄简戊子新正于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