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璇玑公主锦囊里的信真假难辨,誉

2022/11/17 来源:不详

山东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1222/10106455.html

在琅琊榜第42集,此时太子已经被贬为献王,驱逐出了京城,誉王也因为与悬镜司首尊夏江合作夺嫡,失去了梁帝的信任。而当初最为梁帝所疏远的靖王,如今却成了梁帝最亲近的皇子。誉王知道大势已去,便整日在府中借酒消愁。这时,誉王的谋士秦般若为了让誉王能够重振旗鼓,便乔装潜入狱中,与夏江商议这个事。直到如今誉王的现状夏江极不甘心,突然想起了当年璇玑公主留下来的锦囊,便让秦般若打开锦囊查看。

璇玑公主是已经灭国的滑国公主。当年璇玑公主的姐姐玲珑公主与还是皇子的梁帝交好,并率领滑族帮梁帝登上了皇位。事后,梁帝认为此事不光彩,便命令赤焰军元帅林燮以滑国叛变为名,将滑国剿灭。

滑国被灭以后,玲珑公主战死,璇玑公主被俘虏至掖幽庭为奴。在掖幽庭中,璇玑公主是隐忍偷生,一手创立了情报组织红袖招。后来被夏江原配妻子从掖幽庭里带了出去,待之如妹,璇玑公主却恩将仇报,勾搭上了夏江,一手策划了赤焰冤案。

赤焰案之后,璇玑公主也离世了。离世前呢,她把红袖招一分为二,分别留给了自己的徒弟秦般若与夏江。

我们上面说到,夏江给了秦般若一个锦囊,锦囊中竟然是一封玲珑公主留给誉王的书信。誉王这才知道自己的母亲竟是玲珑公主,于是秦般若趁机挑拨让誉王下定决心谋反篡位。

那么疑问来了,连言侯都说过,誉王是最像梁帝一位,他能做到礼贤下士,同样也能做到精于算计,城府极深,可这样的人为何会轻易的相信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里的信件呢?

首先,誉王目前已经走入绝境了,他别无选择,琅琊榜的主线就是为了赤焰一案昭雪。为此,梅长苏利用誉王与太子的争斗,让最没有优势的靖王渔翁得利,最后把他扶上皇位,帮助自己重审赤焰一案。

于是,本来在夺嫡中最有可能胜出的誉王变成了靖王上位的垫脚石,梅长苏一步步瓦解了他的势力,壮大了靖王。

上面我们说过,誉王勾联悬镜司参与夺嫡,悬镜司是梁帝的私人机构,其铁则就是严禁摄入党争,因此梁帝不但惩罚的誉王,还将悬镜司查封了。

此时,誉王已经是穷途末路,只能最后拼死一击了。成王败寇,取决于他最后一次的行动。可是,最后的行动总得有个让他自我说服的由头吧?那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信件变成了这个由头。与其说是誉王轻易的相信了璇玑公主留下来的这个锦囊,倒不如说是这个锦囊给了誉王最后一搏的借口。

而且,靖王上位之后,誓死起兵,谋逆失败那也是死,至少后者呢,还有成功的机会。所以,不是誉王立刻就相信了璇玑公主留下的锦囊,而是他需要一个支撑着自己最后一搏的信念。这个信念来自于信中提到的真相。

众所周知,誉王的生母是祥嫔,居住在行宫里,那位祥嫔的身份是个谜,以至于誉王对这个生母到底是什么人始终带着几分怀疑。他曾经不止一次向皇后打听过祥嫔的身份,可怜堂堂皇后都不知道。如果祥嫔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何所有人对她都一无所知?为何梁帝要把她藏在宫外,至死都被带回宫中?又为何梁帝从来不提祥嫔?这些都是誉王私下探究了无数次却始终无法知晓的东西。所以这些都说明他生母的身份很特别,特别到成了梁帝的禁忌,无人知,无人提。

此外,梁帝对他的态度也极其怪异。誉王被带回皇宫后,是由皇后抚养长大的,等于变相在抬高誉王的地位身份。

后来皇长子祁王自尽,梁帝的皇子中,某种角度来看,誉王最为尊贵,最像梁地。从能力上,誉王也不输其他皇子,可谓和梁帝。偏偏选了萧景宣为储君,这是誉王、皇后乃至许多人都想不明白的问题。

誉王自己也愤愤不平,为何梁帝对他忽远忽近,也不懂为何自己样样比萧景宣强却不被选择。所以当这封事关他身世之谜的信件落到了手里的时候,他终于明白自己这么多年搞不懂的事了。他明白了自己啊,就是一个陪跑的祁王死后用它牵制太子,太子被贬后用他掣肘靖王。正如他内心深处的那句话,自己就是一颗棋子,大棋子生下的小棋子而已。他30多年来的所有处室都只是为了那个至尊之位,如今却被告知自己从一开始就跟那个位置无缘,所有的付出都成了一场空,自己则成了一个笑话。可他还保有最后一丝希望,他想知道答案,想听梁帝亲口告诉他答案。

这个答案平日里没法问,那就只能在战场上问了。那封信也就成了他兵发九安山的由头。他孤注一掷,一是为了那个皇位,二是为了力求真相,三是为当年的滑族复仇。所以,那封手书是不是真的,该不该信,显然不是很重要的事儿了。

而且,秦般若与夏江对自己的效忠,也是誉王不得不相信的一个原因。秦般若是听命于璇玑公主的遗命,全力辅佐誉王的。所以从一开始,秦般若就以谋士之身在誉王身边做事。而原本不涉党争的夏江也帮助自己,尤其是决定谋逆的时候,俩人都愿意孤注一掷,将全部希望都投到自己身上,誉王心里必然是有疑问的。自己只是一个大梁的皇子,缘何能让璇玑公主尽全力扶持?于是那个锦囊给了誉王答案。与其说誉王相信那个锦囊上的手书,不如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让他不得不信。让他不得不找一个合适的缘由,让他承认自己的失败和不被认可。

誉王是个聪明人,他所遭遇的种种都有迹可循,那封手书所说的真相跟他那些遭遇都能逻辑自洽,他找不到不相信的理由,就只能信了。最后的结果是誉王失败,戴罪自杀,落了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下场。誉王的身份根本做不成皇帝,可他偏要与命运抗衡,最后落了一个如此结局。

这也启示我们,活着不是让我们与命运抗争,而是要学会坦然的接受一切,一切好的,一切坏的。人的理想与现实总会有所差距,要学会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以及平庸,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儿,我们要学会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