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闻与思辨般若经论中,三昧智境与十八种空
2022/5/7 来源:不详◎于宴坐中,观思空义的如来造像在般若经论之中,关于三三昧的智境,有着深入的诠说。因为空性见,是调伏烦恼的根本所依。在《大智度论》中,将三三昧解释为空三昧、无作三昧、无相三昧——三种空性智境。其中空三昧也称为毕竟空,而无作三昧、无相三昧则侧重于解说诸法空相,不受不著,不生不灭的涅槃寂静相。◎观缘起空寂,如见如来01.空三昧的深义,在于十八空的抉择辨析。所谓十八空,是对空性的十八种义理抉择,分别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内空,内身净相不可得。外空,外界净色相不可得。内外空,即内空、外空和合,因内、外皆空,故和合为内外空。空空,不能谛观缘起,而妄执空疾,即为顽空(断灭空、恶趣空),为破斥这种断灭见而说缘起空,是为空空。大空,十方尘刹土,皆四大和合,无实在的自性。第一义空,由观修空义,断除我执而证得的涅槃寂静。有为空,一切有为法,即世间的心、色诸法,皆因缘所生,无自性空。无为空,无为法本来空寂,为避免执取无为法而生断灭空,故施设无为空。毕竟空,空性见能破一切自性执著,而空性见本身亦缘起施设,并无自性。无始空,众生生死流转,无有起始,辗转无始,故名为空。散空,五蕴(亦叫五阴)和合之身命,遵循无常空寂的原理,因此在根身、心识所和合而成的身命中,不存在实我可得。无我,故名为空。性空,一切诸法因缘所生,无自性空。自相空,为表征一切诸法而设立的总相、别相等概念,本质上亦是假名施设,故空。诸法空,五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皆因缘所生,无实在的自性,故空。不可得空,一切诸法,因缘所生,因此其恒常的自性不可取得,故空。无法空,一切诸法,皆符合生、住、异、灭的无常规则。处在生灭变幻中的诸法,无自性,故空。有法空,一切法为因缘所生,不存在恒常的自性,故空。无法有法空,处在过去、现在、未来之中,已生、未生、已灭、未灭的一切有为法,皆处在无常迁变之中。因其无常,故空。◎观诸法空寂,非有相,非无相的自在菩萨02.无作三昧的深义,在于“种种有,心中不求”。“种种有”,如同哲学中所说的种种存在、种种存有的意思。所谓种种有,就是说一切心、色诸法,亦即一切世间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由于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因此都符合“无常故空”的原则,也就是说,一切有为法均处在生、住、异、灭的流变之中,并无恒常的自性成就。智者心中所念的,应为无常空寂的缘起观,而并非执著于诸法具有恒常自性的常见之中。心无妄作的智境,称为无作三昧。◎观空而得自在、威仪的罗汉尊者群相03.“一切诸相,破坏不忆念”是无相三昧的要义。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释迦如来曾对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以及有缘闻思般若经论的学人,讲说过“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义理。对于未曾思惟空性见的我们而言,对于众生相、寿者相、人相、我相都是有执取的,这种执取就是人我执。也就是说,吾人不具备谛观有情身命为五蕴和合的缘起慧见。而对于一切有为法,吾人也难以生起诸法因缘生的观空智慧,因而执取于常、断二边见的法我执之中。所谓诸相破坏不忆念,是说智者应观察诸法空相,唯缘起幻有,本来空寂的实相,这样才能破除对人我执、法我执的执取。——文献参考《大智度论·初品中菩萨功德论第十》鸠摩罗什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