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理中医阴阳五人
2022/7/6 来源:不详接下来我们看其他四种人格类型。
少阴之人。
精神特质:“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这类人包藏祸心,而又贪小便宜,幸灾乐祸,看到他人有所失,仿佛自己有所得,好搞破坏,好伤害人,心怀嫉妒,刻薄寡恩,见不得别人好,看到别人得到荣誉,便心头愤愤不平。看来少阴之人心里的阴暗程度,仅次于太阴之人。投机倒把,四处钻营的人往往是这种类型。
外形特征:“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险,行而似伏”。这类人外相上有清高之气,行为鬼鬼祟祟,内心阴险,令人捉摸不透,站着时躁动不安,走动时缩身前倾。
体质特点:“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这类人胃小而小肠大。胃小,容纳的水谷气就少,胃气也相应不足,对应的足阳明胃脉也会小。小肠大,水谷传化就快,阳气留不住,对应的手太阳小肠脉大。导致多阴少阳,胃和小肠不调,则六腑不调,容易血脱气败。这种人患病一定要先调理胃和小肠。
太阳之人。
精神特质:“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这类人总有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好谈大事,说大话,而能力有限,言过其实,作风浮夸,盲目自信,做事顾头不顾尾,做了错事也不反思不悔改。这类人历史上往往是很多好大喜功的昏君。现实中我们说的不靠谱的,就是这类人。
外形特征:“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这类人一副趾高气昂,洋洋得意的样子,因为走路身子过于后仰,最先看到两腿膝盖不停摆动,总之是一副高视阔步的样子。
体质特点:“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这类人多阳少阴,需要谨慎调治,不能泄阴,而要泄阳,但也不能过泄,否则阳气虚脱,容易发狂,如果阴阳都脱失,会猝死或者不省人事。同样我觉得,这类人即使调制心理,也不能过于打击,因为一种性格的缺陷如果用一种方法对治的时候,容易矫枉过正,让心神紊乱,很可能陷入绝境。
少阳之人。
精神特质:“提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这类人做事往往反复盘算,精打细算,稍微有点身份地位就过度宣传,善于交际,爱出风头,赖不住寂寞,不愿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这类人似乎很有商人的特点,历史上很多勾结官府,卖官鬻爵的奸商,往往是这类人。
外形特征:“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这类人站着时,头仰的很高,走动时摇摆身体,蜷着两肘,伸着两臂。走路身体摇摆的人,两臂两肘基本都这样,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
体质特点:“多阳而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张介宾认为:“经脉深而属阴,络脉浅而属阳,故少阳之人,多阳而络大,少阴而经小也。血脉在中,气络在外,所当实其阴经而泄其阳络,则身强矣。惟是少阳之人,尤以气为主,若泄之太过,以致气脱而疾,则中气乏而难于起矣。”
阴阳和平之人。
精神特质:“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这类人往往是为人的模范,他们喜欢安静,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得失荣辱,内心安稳没有忧虑,与万物和谐相处,既与世无争,又与时俱进,有了地位也能谦卑自处,能以德以理服人,而不强制管束人,压制人,是治理型人才。我们看历史上很多名臣贤相,贤人隐士,大多是这类人。
外形特征:“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服困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我们可以总结这类人为“五然”君子,好词全用在这类人身上了。这类人外貌庄重,举止落落大方,态度温和,一副和颜悦色,目光慈善和睦,行为有度,处事条理清晰,众生都称之为君子。子夏说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也是对这类人的概括,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这样的。
体质特点:“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毫无疑问,这类人阴阳协调,无过无不及,血脉和顺,治病时对应比较完美的人,要格外谨慎,他们往往是瓷娃娃,因为身心和谐,治疗稍不留意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所以要从脏腑、经络、气血多种角度来参考。
“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调治五种人的总体原则,不是仅针对阴阳和平之人,也可以看出中医治病的总纲领是调治阴阳,使二者相对平衡。
当西方文化总结出各类人格特征的时候,更多的是作为研究,不断挖掘更多未知,探索本身可能就是他们的目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彻头彻尾改变人自身,改变人的命运。
当《黄帝内经》将人格类型按精神特质,生理特征,行为外形特点分析的时候,定然有暗示人格类型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发生改变,这一点恰恰在儒、释、道中完成了。
儒释道各有各的方法,同归殊途,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天人合一,与道合一,达到的程度可能各有差别。儒家侧重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从行为矫正人,达到正心诚意,改变人格特质,如《大学》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道家侧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方法,通过打通奇经八脉来改变人格特质,这种方法本身又包含了中医的各种调治。
佛家通过对治心念,由定生慧,开启般若智慧,从而改变人格。当然,三家都有互相交融的部分,总归都是身、心、行为三种因素,不同程度的组合,所谓性命双修,福慧双修,最终都为了改变人格,从而身心自由自在。
认识各类人格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戴上有色眼镜,而是为了更好认识自身,对治自身,改变自身,从而改变命数、命运。
撰文:广一子
编辑:白一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