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论宗隋朝之前三论的传译和状况
2023/11/6 来源:不详前言:在隋唐成立的佛教宗派中,三论宗是继天台宗之后成立的第二个宗派。创始人是嗣法于南朝陈代建康三论学派重镇摄山法朗的吉藏。三论宗依据并发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重要著作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百论》而创立教义体系,理论富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然而也是在传播中较早失去传承的宗派之一。
为论述方便,下面先对隋朝前“三论”的传译和研究情况作简要回顾。
“三论”的翻译和隋朝以前的概况
“三论”是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的统称,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在题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及北魏吉迦夜、昙曜共译《付法传因缘传》卷五卷六中对他们的传记皆有富有神话色彩的介绍。
龙树(约—),为南天竺(古印度)人,出身婆罗门种姓。自幼聪明好学,对婆罗门教“四吠陀”经典及天文地理、图纬秘谶、诸种道术皆有很深造诣。后与几位友人共学隐身之法,因潜入王宫侵凌宫女险遭杀害,认识到“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便痛改前非,投师佛教沙门出家受戒,精读三藏。
又从雪山一位老比丘处得授大乘经典,虽能读懂,而未通晓深义,便周游各地寻求其他经典。后来有缘,“大龙菩萨”接他入海,于龙宫“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菩萨传》)龙树由此深悟诸法实相,达到菩萨悟境。
此后,龙树游历南天竺各地弘传大乘佛法,摧伏外道,作论书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作《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即为此书一部分,有五百偈。另著有《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在现存汉译佛典中署名龙树著的论书有多种。
提婆,也意译圣天,南天竺人,出身婆罗门种姓。据称“博识渊揽,才辩绝伦”,曾入一所神庙,看到金铸大自在天神的造像,认为“神不假质,精不托形”,竟将神像“颇梨”(玻璃)制的左眼挖出。然而他后应大自在天神显灵请施之求,将自己左眼挖出来归还。提婆后来归依龙树门下出家,学习佛法。在离开龙树后,周游各地传法,自称“一切智人”。
南天竺国王原奉外道,提婆运用智慧劝诱他及其身边的人接受佛法。据传,他为了制服其他外道,在王都设置高座,提出三大论题:“一切诸圣中,佛圣最第一”;“一切诸法中,佛法正第一”;“一切救世中,佛僧为第一”,与外道进行辩论。据称在三月内外道无能辩胜他者,皆服输皈依佛教。
提婆以辩破外道“邪见”著称,作有《百论》二十品及《四百论》,后被一个外道的弟子杀死。死前,他以诸法性空思想劝弟子放弃报复,说:“彼人所害,害诸业报,非害我也。”(以上据《提婆菩萨传》)
龙树与提婆在解释《般若经》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大乘中观学派。他们在上述《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百论》等著作中,以大小品《般若经》一切皆空的思想为根本前提,系统阐释和论证世界万物空有相即融通的中道不二的理论,并对外道、小乘及大乘的有违空义和中观思想的见解进行批判。
在中国,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大乘空宗思想在东汉以后陆续传入。自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属小品)之后,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属前者重译),西晋竺叔兰和无叉罗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二者为大品,属同本异译),佛教界对其中宣扬的诸法性空(一切事物本质空寂)和中道思想逐渐有所了解。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