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般若 > 般若菜谱 > > 心经不共的序分

心经不共的序分

2023/6/24 来源:不详

脸部白癜风是否可以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521/4626904.html

专栏:04篇·不共的“序分”

编辑:贤护

藏文中有共的序分及不共的序分,共的序分讲的是时间、地点、说法者及听众。所有的经典都有这部分,《心经》不共的序分是什么呢?

世尊开始入定,观自在菩萨以加持力马上想到什么,以这个加持力,舍利子就想提出问题了,这种状况为《心经》不共的序分。这部分也是序分,它不是经典真正的内容,而是讲这部经典如何产生出来。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

这些都属于不共的序分,因为它不是观自在菩萨的话,也不是佛加持或亲口说的话。意思是佛入三摩地,为了让观自在菩萨跟舍利子谈话,佛以加持力让他们二人谈话。

佛入三摩地之后,「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复于尔时」意思一边来说,是观自在菩萨配合佛的入定,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佛的加持力,观自在菩萨就作

这个,他就入定想五蕴完全自性空的道理。大乘的法主要是八大菩萨特别有责任弘扬,世尊开示的《心经》也是大乘的法,《心经》如何传出去,这是观音菩萨的任务。「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观自在菩萨入空性定的意思或修行空性,「行深」即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是空正见,他修空正见时,特别看见五蕴上一点都没有自性。这里藏文有些不同,藏文有「亦」字,观察照见五蕴也体性空,中文没有「亦」字。译成「五蕴也是自性空」。

藏文中文此处有些不同,五蕴也是自性空,观自在菩萨修习思惟空性的道理时,特别对五蕴上,看到五蕴完全没有自性,但是用五蕴也自性空。这个「也自性空」意思在《中观宝鬘论》中有解释。

龙树在《中观宝鬘论》,讲补特伽罗无我,主要先讲补特伽罗依五蕴安立的,讲法无我时,则讲连五蕴也是空。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连着讲,讲的时候说道,补特伽罗完全依赖五蕴,补特伽罗并不独立,即补特伽罗无我。接着讲五蕴也是不独立,它也是依赖其他。补特伽罗不是独立,它依赖五蕴;接着讲,五蕴也不是独立,它也依赖其他。这样接着讲,所以才讲五蕴「也」这个字。若跟龙树的《中观宝鬘论》对比的话,应该有「也」字。

五蕴也是,「也」这个字的意义,肯定前面先有无我的道理,这样与龙树的想法就对起来。所以,五蕴也自性空,里面要了解补特伽罗自性空,五蕴也自性空。悉皆是空,可能「悉皆」有包含补特伽罗无我的意思。另外,五蕴为有为法的总集,五蕴空,则一切的有为法空。五蕴是总,若它空,则一切有为法都空。有为法若空的话,无为法更是空。有为法空的话,无为法就更不用说,有为法,无为法,一切都是空。现在尚未讲空,现在只是讲五蕴的体性悉皆是空。

从它的体性角度上讲,它一点都没有。五蕴体性,从各个角度看,它一点都没有自性。如龙树的《中论》第一品至廿七品,从不同的角度讲的都是空。像这样,从体性讲,什么角度都没有自性,所以悉皆是空。

以藏文的角度看,舍利子的提问,观自在菩萨后面整个的答覆,观自在菩萨当时的看法就是这个。当时他看到,然后以这个而回答。前面「观察照见五蕴悉皆是空」,这是观自在菩萨修空性的状态,依此出来对舍利子提问全部的答案。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

这是舍利子向观自在菩萨提出的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后面就是观自在菩萨的回答。从「善男子及善女人」开始,一直到「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为止,全都是观自在菩萨的答案。观自在菩萨那么多答案的来源是从他的想法中出来。他的想法便是前面的那段「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由这个想法而有他所有的答案。前面这句可说是观自在菩萨脑海中略的想法,其他的答案都由它而来。

前面观自在菩萨的想法,后面所有的答案浓缩道理即在于五蕴也自性空,这种道理包含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二个都有讲到。法无我中,有为法、无为法都有讲到。若有为法空的话,无为法更空,因为一切无为法都依靠有为法。有的人接触小乘法太深,或许不明白无为法依靠有为法,到底是什么意思?依《俱舍论》,无为法只有三个:

虚空、择灭、非择灭

择灭、非择灭是好事,它是灭谛。因此对无为法,马上就有一种好的感觉。对灭谛的安立,小乘佛教认为灭谛就是心续断掉了。虽然大乘也认同脱离轮回,但是小乘佛教认为脱离轮回心续就断了,就像入了虚空不见了。这就是一种灭谛或无我,所以无为法好像是轮回没有,心续也没有。在观念上,无为法永远是一种好的东西。

从大乘的角度说,这些都是错的。首先,解脱并非是心续断掉,认为心续断掉是不对的。心是不可以断的,心有点无记的样子,它跟任何法都不相违。善的跟心共住,不善的也跟心共住。什么都能跟它一起,不会相违。它不是色法,色法的话,一个在此,另一个就不可以在这个位置。心法不是,心在什么地方,可以同时存在于任何地方,它不须要空间。就心法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相违,它永远不会断。心续会断,没有道理。以大乘中观宗的角度来说,心续会断,无为法,有为法没有了。这些都不符合道理。若是灭谛时,什么都不见,什么都没有,那就很怪,最后成就竟然什么都没有了。前面一直追求,后面竟然完全无了。前面的因果道理中,因作得那么多,后面果竟然没有了,很不符合道理。

小乘佛教徒中,经部宗的道理讲得比毗婆沙宗还有道理,他们认为一切的比量靠现量,又,分别心的显现境靠现量的显现境,有现量才有后面的分别。实际上也是如此,若之前没有赤裸裸现量的接触,后面如何分别呢?所以,分别心的显现境都是依赖现量的显现境,此是经部宗的逻辑,它非常有道理。总之,它讲到一切无为法完全依赖有为法,无为法等于是分别心的显现境,经部宗这个道理实在很有意义,非常符合。因此,把无为法当它完全离开,这是不对的。把无为法当成完全清净,也是不对的。

刚才讲无为法完全依赖有为法,若不了解经部宗或大乘宗义的道理就不易明白。实际上有有为法才有无为法,因此,有为法无自性的话,无为法一定没有自性。任何有为法可以全部归入五蕴,一切有为法可以归纳入五蕴,所以五蕴体性悉皆是空,五蕴的体性完全是空,等于一切的有为法空或自性空。一切有为法若自性空,等于一切的无为法也自性空。所以一切法都自性空,因此说五蕴「亦」空,五蕴空的道理指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观自在菩萨前面的观念—照见五蕴皆空—里面有补特伽罗无我及一切法无我的道理。

敦煌版的《心经》跟藏文版的《心经》几乎一样,二者对得起来。一般法会时中文《心经》结束,藏文仍未念完,可见藏文《心经》较广较多,玄奘译的比较短。今二版一起对照着解。

首先要了解,如之前讲的,大乘宗义中观宗认为《心经》是了义经,对空性的道理,中观认为它非常重要。那方面重要呢?如果不了解空性,没有空正见的话,一者无法断除烦恼障,更别说断所知障了,此乃中观应成派的看法。故无法解脱,无法证得阿罗汉果,更别说成佛。因为烦恼障无法断除,更别说断所知障了。再者,中观应成派认为,没有空性的话,连世俗谛的法也无法修得圆满,像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中,修自他换的法要有空正见,若无空正见,大悲心无法修得圆满。有空正见,菩提心才比较强,为什么?二谛互相观待,互相依赖。世俗谛要圆满,要依赖胜义谛;胜义谛要圆满,要依赖世俗谛,如鸟的二翼。单一翼无法飞,必须有二个翅膀才可以飞。

《金刚经》讲到无相布施,虽然布施度是方便的法,但是当布施度圆满时,能作到无限大,同时一点都不执着。无相布施才能令布施度圆满,若无空正见,如何放下执着心?若执着心不放下,如何作到无限广大的布施呢?世俗谛的法,要作到非常圆满,完全要靠空正见的力量。同样,空性的道理,也要依缘起的理由,才能达到,否则空正见会变成落断边。有缘起的道理,空正见才能真正地产生。所以缘起观待的部分,愈来愈细,愈来愈广,这个道理通的时候,执着心就破了。好像观待因缘的缘起既广又细的时候,就完全没有自己,没有独立的位置,所以没有一个可以执着的。所以,要靠空正见才能达成,所以说缘起是成立空性的正因王。缘起的道理,力量最强,成立空性最有力。

另一个角度说,完全要靠它,空正见能不能达成,缘起的道理有没有用得圆满,是空正见正确与否的标准,总之,空正见完全靠世俗谛缘起的道理而成立胜义谛。所以,月称在《入中论》说,世俗谛是方便,胜义谛是方便所生。中观应成派对空正见非常重视,没有它的话,无法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连世俗谛的法也无法修得好。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即玄奘版的《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部分是后面观自在菩萨所有答案的来源,是他内心的看法,因此说,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也自性空。他修空正见或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也自性空。要注意,五蕴也自性空里面包括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是「也」字讲的,法无我的「法」指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一切都是空。怎么讲呢?就现前的显示来说,讲到有为法空,间接来说也讲到无为法空,所以,等于一切法自性空都讲到。

后面所有的答案,观自在咅萨于各种法上讲空性,先讲到五蕴,再讲到八种行相,再讲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杂染及清净的十二缘起,再讲到四圣谛,再讲到有境的智慧,再讲到有境的智慧在苦集上如何去除的行为也是空。智慧对滅道上修的行为也是空。那么多讲空的道理,其来源是「照见五蕴也空」的道理。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

这是舍利子的提问,问观自在菩萨。这里讲「善男子」,这部分藏文好一点,藏文男女用pumo,rigipumo。一般口语pu是男,真正分的话,pu是共的,pupo为男,pumo为女,rigipu包括男女,rigipumo一词可代替二个,因此比较好的应是善士,因为它是男女共用的一个词。只译成善男子,好像只有男子才修般若波罗蜜多,善女人没有修般若波罗蜜多似的。舍利子向观自在菩萨请问,修般若波罗蜜多的善男子们,他们怎么样修?这样问,好像没有问到女众怎么修。这一点,可能藏文比较好,藏文是用通用的词。一般口语用pu,是男的意思,真正标准的是pupo指男,pumo则是女。pu是男女共用的词。藏文写的是rigipu,指的是男女共用。舍利子的请问应该包括善男子及善女人,由下面的答覆可知问题中有包括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表示有大乘种姓,「子」为佛子,心续中有佛的种姓,将来会变成佛。菩萨修般若时如何修。菩萨包括资粮道的菩萨,加行道的菩萨,见道的菩萨及修道的菩萨。请问中从资粮道到十地,整个阶段他们怎么修般若波罗蜜多?玄奘的译本没有舍利子请问的这一句。但是回答的部分就有了。

思考题

1.《心经》是什么法类?为什么?

2.基本上,佛法讲到闻思修,戒定慧,止观,智慧方便,它们跟《心经》有何关系?这些互相有何范围大小?

3.《心经》的空性的法,接触时什么阶段都可接触都有好处,为什么?

4.佛经一般有三类,藏传及敦煌本的《心经》,各如何划分?

5.共的序分及不共的序分如何分?

6.观自在菩萨所有的答案,其观念看法为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