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堂般若经
2022/6/3 来源:不详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4/《文殊菩萨》(手绘瓷板唐卡)八正堂出品文殊菩萨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所持的青莲上放置“般若经”。《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大乘佛教的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般若类经典在印度出现较早,大约在印度案达罗王朝中叶(约公元一世纪中叶),般若类佛经就已问世,龙树时代(公元二或三世纪)流行的般若类经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两种。所谓“大品”、“小品”是指两部《般若经》在篇幅上有大小长短的区分,而它们的中心内容是基本相同的。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灵帝中平年间(公元—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故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能在观察事物时,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能摆脱世俗认识的束缚,把握佛教真谛,达到觉悟的境界。《般若经》在魏晋南北朝颇为盛行,并与同时期的玄学思想互相影响,互相推波助澜,以至在上层门阀士族阶层中更是风靡一时,当时的名士若不懂得一点般若学,就有失名士的派头,若名僧不能谈玄说理,也有损名僧的身份。《般若经》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后来形成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可见影响之大。《般若经》这部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经典,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奠基之作,稍后出现的《华严经》、《法华经》及《涅槃经》等都是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各成体系的。唐代玄奘法师所译的六百卷本《般若经》,分为四处(集)十六会(编)二百七十五分(章),其中的第四会和第二会分别是《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的重译。唐玄奘全译《大般若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学中大乘空宗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般若经》是以般若为指归,以空观为原则。其结果,使人们在禅法上致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般若经》贯彻大乘中观一切皆空的思想,提出要以“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这“十八空”的归宿是所谓“自性空”,认为一切现象本质是空,没有自性,即没有独立存在的自体(实体)、主宰,毋须外在的根据,也不必求诸内心的帮助。般若智慧的应用,便是对现象世界达到空一切、一切空的认识。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础,稍晚形成的《华严经》、《法华经》及《涅盘经》等都是在般若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般若经》把人们对现象世界的正常认识称为俗谛,即世俗的真理,认为这是“颠倒”的,“凡夫愚人”的认识。而人们又执着这种认识,从而产生种种贪爱,使之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而只具有“般若”这种智慧的佛、菩萨才能彻悟“诸法性空”的真理,这就是“真谛”。菩萨就是用“般若”这种智慧引导众生,从执著的迷妄认识中,领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摆脱生死苦恼,获得解脱。===随喜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京城,期待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