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如实观照深入证解

2023/3/18 来源:不详

白癜风会诊活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782236.html

为什么要观察?

我们的心一直在向外攀缘,不知道自己如何犯错造作恶业,也不知道由此而致的生死轮回,这叫无明,也就是对自己不认识不了解。建立了正确的知见后,现在就要观察自己,来验证知见的正确性。

我们每天都在说:“我、我、我,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其实你真的认识那个“我”吗?坦白讲,你不认识那个“我”,因此糊里胡涂地随着因缘转,被过去的习性转,贪爱执取造业而不自知。

现在要发觉真相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内去观察自己,认识所谓的“我”到底是谁?谁在起心动念?

我们做每件事一定先有意念动机,有这些心念在前,你才会去造成行为。但我们往往发现不了自己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而如实的观照的目的就是向内去了解认识自己。

因此不管你现在的身心处于什么状态都没有关系,只是照着你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就行,这就叫“如实”,也就是照着当下原来的样子去看它——向内观察。

照它原来的样子去观察。

“如实”两个字的意思,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当下如何,即照着当下的因缘,去“看”(观察)着“它”,无论是喜怒哀乐,“看着它”。

这个“它”是向内(身心),它不是外面的。

在观察时,不需要特殊的准备,不是刻意造作在某一种状态来观察。就在生活中,在生命活着的当下,时时刻刻的行住坐卧中,去观察当时的身心,无论自己的身心处于怎样的状态都没有关系。

照着它原来的样子,时时刻刻地向内观察,犹如打开探照灯。

唯有从客观的角度才能看清真相。

般若心经为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是重点。

用什么方法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师父几十年的心得--如实观照。

如果我们都在惯性习性的情见贪染执着里,怎么能照见?怎么照还是颠倒啊!唯有从主观意识中超越出来,从客观的角度才能看清真相。直至哪天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问题,了解真相时你会哑然失笑;啊!够糊涂的啦!就是这一念糊涂,无法了解真相,致使造业而生生世世长远的轮回。真的明白时,你也许会笑,也许会哭。

在实践的过程中,单单要做到一个客观的观照,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了。你会发现自己一直会回到原来的习性里,惯性的力量实在太大了,一直拉,一直拉……,使得你要做一个客观的观察者都很难,单单这一点就要下功夫了!

尤其我们都处于散乱的状态,遇到事情就被外缘引走了——攀缘。

禅修为什么很重要?在这段时间内,放下身边的杂事,安住自己的身心,学习一下用功的方法并有一定的体验,只有在禅修中体验深刻时,平常才能用得上。

所以不管是新老学员,也不管你体验多深,每年一定要抽出时间,参加一二次的禅修,这样对你的体证是有很大帮助的!否则都会落到习性中还不自知,在世俗里安逸,即使有一点点体会、觉醒也是很肤浅的。

六不:在观察时,要始终保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的状态。

“当你观照身心的当下,必须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变成客观的观察者(只负责觉知),如此才能“照见”五蕴的实相。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观察时,不管自己的身心起了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现象,都要保持一种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的状态。

迎,就是看到喜欢的就会相应而接受;拒,就是看到不喜欢讨厌的就会抗拒不要。取,就是欢喜、摄取(与迎相近);舍,就是排斥、放下(与拒相近);下结论和判断:就是“我知道这是什么,嗯,原来是这样;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我知道这是好的,那是坏的。”

这些都是众生的习性反应--惯性。

为了要让你们脱离这个惯性,所以在观照的当下,不管你发现内在是什么状态,是好是坏(甚至起恶念邪念)都没关系。发现了就达到目的了,不要迎拒取舍,也不要下结论和判断。发现什么现象起了,就让它起,灭就让它灭,知道来去的现象就行了。

这样的只是“看”(观察觉知),就超越了我们的惯性,超越了思惟模式的习性,成为一个超越出来的很客观的观察者:你好像浮到虚空来看自己。

比如说我们身处地球,感到环境喧嚣,车水马龙,事相很繁乱。但航天员在太空看地球时,看到的地球是宁静而美丽的,没有一切的烦杂人动。因为不是在地球上看,而是远距离来看这个世界,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就是说,你到山里去就无法发觉山的真相,因为你身在山中;但你在远处看那个山,就能看清楚那座山的真相。

同样,我们每天迷失在这个身心及尘欲里,不了解自己身心的造作。现在你必须超越出来,它(你的身心)变成你观察的对象,那样你就会很客观的看到真相了。

当你在行住坐卧、待人处事中都加上这个观察时,你就变成了一个很客观的人。这个观察是客观的,只负责观察觉知,不要干预它,不要下结论和判断,更不可试图改变它:要这样、那样。它好,就好;它坏,也行,一切都没关系,你只是看着,这才叫“如实”。因为唯有这样的观照,你才能客观的超越出来,发现它存在的问题,进而看到身心的真相。

这还只是初步的基础,刚学习观照时,要做到客观的、如实的观照是很困难的,必须狠下功夫。

不要看这个简单哦,试试看,你做不到的,因为你一定会落入过去的思惟模式,落入你固有的习性中--迎拒取舍、判断结论,所以你一直在陷阱中而超越不出来。

这个如实观照就是要达到一种客观的观照,变成“我”(假名)在观察“我”。

很重要!这是下手处,唯有透过这个方法,你才能看清真相。

法住智:缘起的正见

“这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观照法,对一般人是很难了解的,必须先有法住智,否则只能产生对治的功能,而无法达到见法的效应。杂阿含经说,先得法住后得涅盘,就是此意。”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何照见?很难哪!只有深般若才能照见。

现在上课建立的缘起正见就是般若深慧,然后在修行实践中客观的观察,这样就超越了主观意识,再也不会用过去思维模式的惯性习性,渐渐就会发觉真相。

我们要了解,必须先有法住智,否则只是产生对治的功能而无法达到见法的效应。

所以为什么要上课?建立缘起正见,这就是建立法住智,有了法住智的正确基础,你在观照时,这个正见自然会相应,不用再起心动念了。所以杂阿含经说:“先得法住,后得涅盘”,就是此意。

“什么是『法住智』?

就是『缘起』的正见,唯有知缘起,才是真『正见』,才能了知生死烦恼之因,因果的必然性,法的必归于灭,这些知见之确立,是得涅盘智的先决条件,所以上课听闻熏习,目的就是要建立缘起的正见,听闻,思维,抉择,在此阶段。(缘起是甚深复甚深的)”。

不要以为建立缘起的正见很简单,这就用一个比喻:

“缘起正见的重要,就如计算器的软件程序,影响计算器的功能,程序如果是正确的,功能不会不相应,错误的知见(无明),才带来贪瞋痴的烦恼,若知见是正确的,自与解脱的正道相应,可见正见的重要。

观照是理论的实践,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六个口诀,为了避免惯性的思维模式,大众依据的是过去知识,经验的认知,都是主观的我见。超越主观而变成客观的观照,才能认清真相,先作为纯粹的观察者,才有看清“我”的真相的可能,你必须是观察者而不是造作者。”

我们都在运用过去的知识作为思想的准则。如果过去的思惟模式是对的,我们不会痛苦烦恼生死轮回,它根本就是有错的!所以首先要认识真相,不受过去的知识观念影响,而以现在学的正见作为思维模式,所以要先得法住智。

如实观照是看,而不是想。

就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惯性的威力,会很容易落入“想”而不是“看”,所以如实观照一个“看”字很奥妙。

我们的思惟模式都是惯性的“想”,想东想西,想过去、未来,你们的意识像猴子在攀缘,其实那个攀缘心都是想。注意听,但是我们从来不注意,我们真的每天都在想,你只要一观照就知道了,百分九十九都在想。真正能学习观照的“看”,确实不容易,所以你会很容易落入想,而不是看着“它”(即自己的身心当下)。这个它,是讲自己的内在。

“『想』跟『看』的作用完全是不一样的,『想』是落入过去与未来,而『看』只有当下,生命只有当下,修行只能在此悟入。”

这就是要抉择“看”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落在想,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从来没有活在现在?

很多人都说我们生活了几年几十年,其实如果从法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一秒钟真正活过,而是活在幻境里,活在虚幻里。因为不是在思考过去的,就是期望未来的,而眼前的都被忽视了。但是一个“看”字,让你不得不回到当下,你就不会落入想了。所以“看”有截断“想”过去、未来的功能。

但是注意喔,看的能力还没有培养出来以前,这个灯打开常常会忘记,又关掉了,又会落入想了。所以刚刚在用功时,你们会发现:起观照时就没事,但一下子又忘了,又想东想西去了。你看到了又把它拉回来,刚开始都在打仗,看、想、看、想、看、想……这样不停地拉来拉去,刚开始都是这样的。不要以为容易,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你会发现保持觉照是不容易的,你必须只是『看』,而不是落于惯性的『想』,无论任何的身心变化,都只是『看』着它,只是觉知(发现或了解),而不干涉对治,这就是如实观照的基本方法。”

我们讲的只是基本内容,实践及个别的指导只有在禅修时才能办到。但这个基本的模式一定要先学,即使你们现在还没有深观,先把“看”与“想”这个问题回家好好解决。你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都落在幻相中无法觉知真相,“看”与“想”就是一个重点,要在这个地方多下功夫去发觉内涵、真相。

“看起来很平凡又不稀奇,一般的直接反应是这有什么用?”

讨论是没用的,你要去实践它。

所以要是讨论如实观照,那是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的。但你去实践它,就会体验出一些味道来。

所以我才告诉你:不要讨论如实观照的对错、好坏,因为讨论是没有用的,这是要让你体验、实践的,不是让你来推理讨论的,推理讨论绝对推理不到内容,也不了解真相。

有些人学了很多法,一听到『如实观照』马上就犯乱下结论的毛病:“这有什么意思!这个我懂,没什么的。”你从来没有实践过,凭什么说它没有什么!

这是很平凡的一个方法,看起来没什么,你试试看做得到吗?单单一个“看”字你都护持不住,你还说它没什么!这就是众生我慢自以为是的习性毛病。

其实学如实观照的方法,“如实”二字就是老实,老老实实的实践看看,你就知道了,不要用理论想象。

“这不是用来推理讨论的,而是用于实践体验,只有实践者才能体验它的奥妙,如果你尚未尝试,也不要太快下判断与结论。”

你真正是一个如实观照实践者的话,一定会发现许多从来没有发现过的问题。只要你体会到某个问题,那时可以来找我问,在这个过程中,再逐渐加以指导,那你就会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受用相应。后半段这些还没有实践的人,不管你听法听多久,不管你多么聪明智能,还是一样体验不到的。

所以如实观照非常重要,看起来很简单,实践起来却不容易。要深入到真正见法,当然是要条件的,不是随随便便泛泛有空才看一点参一点,那是要下功夫的!真正的如实观照下功夫到什么程度?时时刻刻、行住坐卧,活着就不离观照。

观照中本然的会起相应的作用,它有两个层次。

“那么它有什么功效?

一个已建立缘起正见的人,观照中本然的会起相应的作用。也就是说,你在观照做到真正的看,如实的进入那种状态,心能与定相应时,我们学的缘起正见会自然相应。你不用起心动念的,自然就会相应,因为种子早就种进去了。

这时的作用有两个层次:一是较为浅的受用即对治功能。你在如实观照中一定会发现这样的功能:不管你现在处于喜怒哀乐的何种状态中,在你如实观照的一“看”(照见)之下,喜怒哀乐的情绪当下止息,这就是第一个层次的功能。

在看的当下,在观照的当下,一切的情绪,一切的种种内心的造作当下会止息。“真的吗?”你试试看。如果你真正在“看”的时候,它还在,你来找我。注意!因为这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必然的,就无法将它作为修行的一个方法。这点功用,如果明白的人就达到人间世俗的功用。

“可以作为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尚方宝剑,一试便知,这还是有为的对治。”

我们的瞋恨心一起,你一看着它,瞋恨心就不见了;烦恼起来,你看着它,烦恼就不见了;欲望起来时,看着它,欲望就消失了。注意听!这个懂得善用的人已经可以对治我们一般的烦恼。发现这个功能的人就有初步的功能(即对治当下的习性)。

但这还是在对治而不彻底。禅宗讲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怎么个斩法?告诉你:如实观照的当下就是这样,试试看你们就知道了,你们会发现这个奥妙。

“二、深彻的体证法性的寂灭,所谓见灭得道,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诸法实相的体证,才能体达本来如此的真相,才能如如不动的安住,贪瞋痴的烦恼不再相应。”

彻见诸法实相才是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究竟目的。所以注意,我们的如实观照,你不要看它没什么,好好的体会看看,即使是人间的对治的功效已是妙用无穷了,何况是真正体达法性空寂的见法(见实相),真正的究竟解脱!这个都没有打妄语。

“实践的过程,虽不刻意的修定,而定心自在其中,虽不刻意断除烦恼,而烦恼淡而不起,如实观照之下,戒定慧涵盖其中,随着各人的用心不同,所以也会有不同的受用,知见建立得越正确,受用越深越快,知可以助行,行可以证知,知行相辅相成,随着精进度而提升,必然功不唐捐。”

佛法讲的戒定慧三学,如果你在观照中,是不是不戒而戒?在观照中是不是不定而定?虽没有想要断烦恼,烦恼是不是不再起?注意听,如实观照的奥妙就在这里:只要你真正进入观照的一个“照”(即看),当下戒定慧具足。你虽然不想断烦恼,烦恼不起;虽然没有刻意要修定,定心自然止息。为什么?观照的当下心是无法攀缘的,要注意!所以不要以为这个看起来没什么,它可以使你修到戒定慧的具足,要明白啊!最重要的是下面:

“这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不分贫贱,平等平等,在生命活着的当下,行住坐卧中任何因缘都能修验,这就是契入三法印或一实相印的平凡的方法,没有神奇的境界,也没有神秘的感应,祇如阿含经说的“如实知”而已。(以上个人知见仅提供参考)。”

我们在家出家都一样,不管身心好坏,不管职业身份,每一个人都能实践,都能学习而体验,这一点是最可贵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体验而悟道,这就是契入三法印或一实相印的平凡的方法。平凡而又不平凡,就是这么一个“看”字而已。

只要建立了我们的缘起正见,生活中一个“看”字,好比打开了日光灯,“看”着它,你会发现无限的巧妙,最后还能契入实相,所以是不是很平凡?这里有没有神奇鬼怪?有没有无上的神奇、奥妙伟大的境界?没有!所以也没有神秘的感应!

只如《阿含经》说的如实知而已,但是注意哦,《阿含经》的如实知会达到什么功效?解脱涅盘。

备注:本文内容由台湾体方法师年8月讲于菩提广讲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