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孔雀大明王菩萨铁
2022/12/9 来源:不详结合明万历初期历史读小说《西游记》原著,发现唐僧取经是在影射当时朝廷政治动态与政治人物,具体影射的朝廷政治动态是出生身份低微的万历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从一个佛教信徒被神化为九莲菩萨的过程;小说《西游记》原著中通过唐僧、孔雀大明王菩萨、铁扇公主影射慈圣皇太后,而取经团队的其他形象也分别影射万历初期的政治人物,分别是:孙悟空影射内阁首辅张居正,猪八戒影射内阁首辅高拱,沙和尚影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白龙马影射亲政前的万历皇帝等,本文先分析《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孔雀大明王菩萨、铁扇公主影射慈圣皇太后相关内容。
1.1《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唐僧没有生长期是作者有意为之
《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唐僧没有生长期,其父母长安成婚与其取经离开长安是同一年,都是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而从唐僧取经路上的自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唐僧应该三十一岁了。多数读者与《西游记》研究者会认为这是作者错误,以至于在某些电子版的《西游记》小说原著中自以为是地把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给删除了,结果是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少了四难: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
原文:话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真个是名胜之邦。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
原文:却说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一二日马不停蹄,早至法门寺(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
原文:三藏合掌躬身答曰:“四十年前出母胎,未产之时命已灾。逃生落水随波滚,幸遇金山脱本骸。(荆棘岭木仙庵)
原文:因问:“老师高寿?”三藏道:“虚度四十五年矣,敢问老院主尊寿?”老僧笑道:“比老师痴长一花甲也。(给孤布金寺)
一部八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作者会犯这么明显的低级错误?更何况还有校对也没有发现?显然不是的,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西游记》小说中取经路上的唐僧,不是元杂剧《西游记》中的唐僧,更不是《大唐西域记》中真正历经千辛万苦取经的唐僧。
1.2.《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取经路上的唐僧是负面形象
小说《西游记》是在元杂剧《西游记》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取经团队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名称没有变化,只是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给赋予了新的地位与内容,变为了作者希望塑造的形象;小说《西游记》创作也应该参考吸收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大唐西域记》中的唐僧是真正的人间高僧,元杂剧《西游记》中的唐僧是被神话为罗汉转世(毗卢迦尊者托化,往日西天罗汉,今为东土国师),剧中的唐僧是果敢坚毅的,而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被提高为菩萨转世(元杂剧中观音菩萨为:西天我佛如来座下上足徒弟。小说中唐僧为佛祖二徒弟金蝉子)。取经前的唐僧经历与元杂剧《西游记》中基本相同,取经路上的唐僧则是女人态的、无能的、假慈悲的、不懂佛经的、取经路上的难也都是虚假骗人的,请看下面小说内容:
1.2.1《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取经路上的唐僧行为是女人作态
作者描写取经路上唐僧的女人作态主要是爱哭,遇到困难哭、被妖精抓住哭,下面摘录几段原文。
原文:唬得那陈玄奘滚鞍落马,咬指道声“天哪!天哪!
原文: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了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
原文:三人径至后边,只见师父赤条条捆在院中哭哩(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被救时)。
原文:老妖魔(独角兕大王)登台高坐,众小妖把唐僧推近台边,跪伏于地。妖魔问道:“你是那方和尚?怎么这般胆大,白日里偷盗我的衣服?”三藏滴泪告曰:“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往西天取经的,因腹中饥馁,着大徒弟去化斋未回,不曾依得他的言语,误撞仙庭避风。不期我这两个徒弟爱小,拿出这衣物,贫僧决不敢坏心,当教送还本处。他不听吾言,要穿此晤晤脊背,不料中了大王机会,把贫僧拿来。万望慈悯,留我残生,求取真经,永注大王恩情,回东土千古传扬也!
原文:那师父面黄唇白,眼红泪滴,行者在暗中嗟叹道:“师父中毒了!”见那大小丫环,两边跪下拜道:“爷爷,我们不是妖邪,都是西梁国女人,前者被这妖精(蝎子精)摄来的。你师父在后边香房里坐着哭哩。
原文:三藏听说(火焰山遇阻),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交流,只道:“怎生是好!”
原文:三兄弟方才闯过桥去,径入洞里,只见老师父吊在那里哼哼的哭哩(被蜘蛛精抓住)
说明作者是要塑造一个取经路上女人版本的唐僧
1.2.2《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取经路上的唐僧是无能的
原文: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第十五回)
原文:弟兄们复来前面请唐僧上马道:“师父,下次化斋,还让我们去。”唐僧道:“徒弟呵,以后就是饿死,也再不自专(亲身去做其事)了。”(向蜘蛛精化斋后)
说明取经路上的唐僧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1.2.3《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取经路上的唐僧是不懂佛经的
第十九回乌巢禅师传经,但唐僧取经路上经常念却不能理解。
乌巢禅师传经: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原文:三藏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从唐僧行为看,心中贪名,执念取经,遇到妖魔、困难内心恐惧,口念但不能理解。也说明唐僧取经不过是政治任务
1.2.4《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取经路上的唐僧是假慈悲的
原文:监斩官恐怕虚诳朝廷,却又奏道:"死是死了,只是日期犯凶,小和尚来显魂哩。"行者闻言大怒,跳出锅来,揩了油腻,穿上衣服,掣出棒,挝过监斩官,着头一下打做了肉团,道:"我显甚么魂哩!"
孙悟空杀人时唐僧就在旁边,但唐僧无反应,说明唐僧的慈悲是假的。
1.2.5《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取经路上的唐僧在取经路上的所谓难也都是虚假骗人的
原文:只见那火焰山土地,帅领陰兵,当面挡住道:“大力王,且住手,唐三藏西天取经,无神不保,无天不佑,三界通知,十方拥护。快将芭蕉扇来-息火焰,教他无灾无障,早过山去;
说明唐僧取经的排场比隋炀帝下扬州、比乾隆下江南还要大,不仅仅是人间,是连天上与阴间都要受到保护的,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都是骗人的。
1.2.6唐僧配合孙悟空的欺诈行为
原文:国王道:“即去登坛,寡人还在此候雨。”行者得旨,急怞身到坛所,扯着唐僧道:“师父请上台。”唐僧道:“徒弟,我却不会祈雨。”八戒笑道:“他害你了,若还没雨,拿上柴蓬,一把火了帐!”行者道:“你不会求雨,好的会念经,等我助你。”那长老才举步登坛,到上面端然坐下,定性归神,默念那《密多心经》。
原文:大仙道:“我这坐禅,比常不同,有一异名,教做云梯显圣。”国王道:“何为云梯显圣?”大仙道:“要一百张桌子,五十张作一禅台,一张一张迭将起去,不许手攀而上,亦不用梯凳而登,各驾一朵云头,上台坐下,约定几个时辰不动。”国王见此有些难处,就便传旨问道:“那和尚,我国师要与你赌云梯显圣坐禅,那个会么?”
原文:三藏忽的开言道:“我会坐禅。”行者欢喜道:“却好却好!可坐得多少时?”三藏道:“我幼年遇方上禅僧讲道,那性命根本上,定性存神,在死生关里,也坐二三个年头。”行者道:“师父若坐二三年,我们就不取经罢。多也不上二三个时辰,就下来了。”三藏道:“徒弟呀,却是不能上去。”行者道:“你上前答应,我送你上去。”那长老果然合掌当胸道:“贫僧会坐禅。”国王教传旨立禅台。国家有倒山之力,不消半个时辰,就设起两座台,在金銮殿左右。
那虎力大仙下殿,立于阶心,将身一纵,踏一朵席云,径上西边台上坐下。行者拔一根毫毛,变做假象,陪着八戒沙僧立于下面,他却作五色祥云,把唐僧撮起空中,径至东边台上坐下。
原文:真个那国王十分昏乱,依此谗言。即传旨,将一朱红漆的柜子,命内官抬到宫殿,教娘娘放上件宝贝。须臾抬出,放在白玉阶前,教僧道:“你两家各赌法力,猜那柜中是何宝贝。”三藏道:“徒弟,柜中之物,如何得知?”行者敛祥光,还变作——虫,钉在唐僧头上道:“师父放心,等我去看看来。”好大圣,轻轻飞到柜上,爬在那柜脚之下,见有一条板缝儿。他钻将进去,见一个红漆丹盘,内放一套宫衣,乃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用手拿起来,抖乱了,咬破舌尖上,一口血哨喷将去,叫声“变”!即变作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临行又撒上一泡臊溺,却还从板缝里钻出来,飞在唐僧耳朵上道:“师父,你只猜是破烂流丢一口钟。
说明在涉及自身利益面前,唐僧是默认采用欺诈手段的。
总之,作者是要把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塑造成一个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常念佛经欺骗民众、身份造假的、假慈悲的、需要人们供养的女性假菩萨,而与之对应的正是由一个佛教徒被不断神化为九莲菩萨的慈圣皇太后。
1.3.慈圣皇太后被神化为九莲菩萨与唐僧取经成功时间契合佛教中地位相同
原文: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慈圣李太后以皇家旨意崇佛的起点,可溯至万历登基初,施铸皇姑寺大钟时。此后内宫建冥祗于慈寿、求储五台山,以及皇长子出生,皇太后与僧侣互动日渐频繁。直至万历十四年(),争国本起,慈圣之于佛教,有了更现实的意义。慈圣制造了一段有趣的"祥瑞"事件,太后所居之内宫,秋日出现"瑞莲",此事《神宗实录》具载之:"七月庚子,上以慈宁宫所产瑞莲花,宣示四辅臣,命各题咏以进。壬寅,以恭题瑞莲图,赐辅臣银币有差;是日复颁示辅臣瑞莲一支。"李太后因此被奉为九莲菩萨,神宗晚年,曾为顺应亡母李太后菩萨之尊号,曾颁布过两部经书:《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与《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下面是陈玉女《慈圣皇太后是怎样成为九莲菩萨的》一文摘录的部分内容
九莲菩萨石刻像(万历十五年:)拓本(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皇太后梦见九莲菩萨化现,是在万历四年慈寿寺启建之前,也就是神化慈圣皇太后一事,早在万历即位之初即已着手,之后陆续营造一连串得以绾合慈圣皇太后就是九莲菩萨化身的故事情节,包括宫中和民间信仰的可能管道,如慈寿寺僧人透过口耳相传方式,传播九莲菩萨是慈圣皇太后的前身,久之遂成信谭。
刘侗称万历四年建寺,六年寺成,“敕大学士张居正撰碑。时瑞莲産于慈宁新宫,命阁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赋之,碑勒寺左。”据此,瑞莲产于慈宁新宫的时间,大抵为慈寿寺新建完成之时。
神宗因瑞莲化现,特诏令阁臣作赋歌颂,并亲率后宫嫔妃向慈圣祝贺。之后,于慈圣诞辰之日,命取库藏吴道子观音画像,改以慈圣容貌,唤作九莲观音像。勒石颁赐天下各佛寺供奉瞻仰。此策略性的造神活动,当于万历十四年之后陆续推动,如文献所示,有万历十五年、十七年与二十年之石刻画像记录,直至万历四十二年慈圣逝世前,可说是神宗建构慈圣皇太后是九莲菩萨化身的此一信念的根植与深化期。当慈圣逝世后,神宗始上尊号为“九莲菩萨”,正式神格化慈圣皇太后就是九莲菩萨。
小说《西游记》唐僧取经经历一十四个寒暑,与之对应。以此推测,吴道子观音画像,改以慈圣容貌,唤作九莲观音像应该在万历十四年。
原文: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
原文: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通过上述分析,《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唐僧影射慈圣皇太后有一定的契合度。
2.铁扇公主影射万历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
原文:众神道:“他也不在山前山后。这山中有一条涧,叫做枯松涧,涧边有一座洞,叫做火云洞,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常常的把我们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
原文:乳名叫做红孩儿,号叫做圣婴大王。
原文:魔王却发狠道:“美人在上,不敢相瞒,那芭蕉洞虽是僻静,却清幽自在。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
原文:不如偷了他的金睛兽,变做牛魔王,去哄那罗刹女,骗他扇子,送我师父过山为妙。
原文:灵吉笑道:“那妇人唤名罗刹女,又叫做铁扇公主。他的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故能灭火气。
原文:天王太子牵牛径归佛地回缴。止有本山土地,押着罗刹女,在旁伺候。行者道:“那罗刹,你不走路,还立在此等甚?”罗刹跪道:“万望大圣垂慈,将扇子还了我罢。”八戒喝道:“泼贱人,不知高低!饶了你的性命就彀了,还要讨甚么扇子,我们拿过山去,不会卖钱买点心吃?费了这许多精神力气,又肯与你!雨蒙蒙的,还不回去哩!”罗刹再拜道:“大圣原说扇息了火还我。今此一场,诚悔之晚矣。只因不倜傥,致令劳师动众。我等也修成人道,只是未归正果,见今真身现象归西,我再不敢妄作。愿赐本扇,从立自新,修身养命去也。”
李太后与张居正的关系,在万历初年,始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因为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欣赏几乎是不加掩饰,无论是国事上的谋划还是对皇帝的教育,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李太后与张居正沟通不方便,便拉进来一个太监为他俩递话。这个太监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宝,从此这样一个铁三角便成立了。张居正上位之后,首先是帮助李太后稳固地位。因为李太后十五岁进入裕王府,为裕王朱载坖生第三子朱翊钧,进而由都人(宫女)升为侧妃。裕王登基后被封贵妃,地位仅次于陈皇后。万历元年(年),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张居正掌握大权之后,打破礼制限制,为李氏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有了名分自然地位就稳固了。从此张居正就和李太后一起辅佐万历小皇帝。李太后主内,张居正主外。
张居正与李太后关系到底有多亲密,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即便是发生了什么也不可能有记载。民间倒是传的风言风语。
《西游记》小说原著作者设计的铁扇公主这个角色,在作者心目中是非常负面的,铁扇公主名唤罗刹女,而罗刹在佛教中指恶鬼。铁扇公主在仙界地位卑微,但却拥有能灭火气的芭蕉扇,如何得到的()?恐怕这芭蕉扇影射的正是当年裕王府身份低微的都人(宫女)李氏灭了裕王的心中欲火吧;而铁扇公主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在人间,可以称圣的,除了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外,只有皇帝可以称圣,而圣婴大王神通广大,常常的把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是不是只有对应亲政前的万历小皇帝才符合?孙悟空变作牛魔王调戏猥亵铁扇公主,也正可对应民间野史传说中张居正与慈圣皇太后之间的绯闻。
3.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影射慈圣皇太后
原文:如来道:“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原文: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由凤凰转化而来,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其既无慈悲之行为,也无修行之过程,直接被封为菩萨。
凤凰是中华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在人间只有皇后被称为凤凰,万历初期,慈圣皇太后掌控朝政,是当时大明朝廷实际上的统治者,慈圣皇太后被神化为九莲菩萨,那么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影射慈圣皇太后是不是很贴切?作者设计凤凰化生孔雀而不是直接用凤凰大明王是不是暗指慈圣皇太后没有成为皇后,不配称为凤凰,只能降低资格称为孔雀大明王?作者设计佛祖曾经被孔雀吸入腹中,佛祖将吃人的孔雀封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是不是影射万历皇帝将生母慈圣皇太后封为九莲菩萨?
佛教中对佛、菩萨名词解释:
佛—梵语buddha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不打、不得。意译觉、觉者、觉悟者。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
菩萨[púsà]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觉有情。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勇猛求菩提者。
《西游记》小说原著中,佛祖将吃人的孔雀封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将取经有功的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并不是其修行成为了觉悟者,这样做是违背佛教教义的,作者定义他们是”伪“的,不是真正的佛、菩萨,用来讽刺慈圣皇太后被封为九莲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