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
2022/9/19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那个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什么是不二法门?中国的庙子中,到处看到门口写着「不二法门」,就是出自《维摩诘经》。讲到庙子,现在出家人不愿意人家称他和尚,喜欢人家称他法师。过去称出家人和尚是尊称,一个丛林之下,只有方丈可以称和尚,其它都称某某师。现在都变了,和尚不愿意当,要当法师。我常感到中国的佛教很滑稽,和尚与居士,常彼此互争,都忘记了佛法是不二法门,只有一乘道。结果争来争去,你到庙子礼拜的菩萨都是在家人,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的,这就是话头了。虽然跪倒拜在家菩萨,但又拚命反对在家人。在家人反对和尚,可是我们释迦牟尼本师是和尚啊!真是莫名其妙!庙子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家人所讲的,例如「不二法门」「方丈」都出自《维摩诘经》。我们要懂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道理,不论身份,只论是否真正学佛。是,就要恭敬。就算不是,也要恭敬。你是真正学佛的,就要看一切众生如父母、如佛,诸位千万要注意!
不二就是一嘛,你说「一个法门」,好不好听?讲「不二法门」,文学味道就好多了,这就是文字般若,文字好,可以把境界提高。所以我们写文章弘扬佛法时,有时在夜深灯下,为了要确定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字,拿着笔半天想不出来用什么字,就有这么痛苦。所以杜甫讲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例如,你写一篇新闻报导,以为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一字一句之错,对社会可能有很大的影响,是有因果的,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重要。
摘录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他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这个要特别注意啊!儒家我们上古的文化所谓天地,拿现在新的观念就是代表了宇宙。宇宙万物只有一个真理,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就是庄子的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庄子的观念: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本性都是相同的。所以儒家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就是一句话,什么话?“其为物不贰。”这个东西。这个“物”不能拿现在这种物质观念的物看。所谓秦汉以上的说法,要留意哦,这种地方唯物思想这个“物”,就是讲我们现在话“这个东西”,天地这个生命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贰”。不二就是一,所以后来佛学来翻译《维摩经》等等:“不二法门”。“不二”这一个观念就是《中庸》提出来的。佛法佛经的翻译,借用中庸这个名词,所以叫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所以佛学的境界很高明。不二法门,你看看,别有文雅之感。如果说“一法门”,一点意思都没有,对不对?譬如所谓禅的境界,加上文学;学佛的境界,加上文学。文学境界高明,佛的境界也接近,不二法门。所以我们经常讲,说这个文学境界同禅的境界一样。譬如宋朝那个词人辛稼轩的名词:“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禅、悟道的时候,至诚之道,要悟的时候。平常拼命地用功,盘腿腿又酸了,坐起来腰又痛了,打坐、妄想,烦恼极了,怎么样都搞不好,等到一旦到达那个至诚境界,你开悟的时候,猛一回头,“梦里寻她千百度”,怎么都找不到。他说忽然无意之间,你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隐隐约约,看得见、看不见,哎!就是这个东西!悟道了。那就是文学的境界。所以禅、道怎么悟?那你如果严肃地天天跑去经典啊,天天看些古诗、经典啊,我看很多人啊,因为不懂文学的境界,都死背,结果脑子搞得啊一块板一样,我经常说许多同学们搞得脑子像块板,甚至还不是这种板,像韩国菜里头铁板烧那个板,又烫,又不好摸,都是油腻,就是那么笨,那个板。佛与道、禅都是活的,活泼的境界。经常讲,《西厢记》的文字最黄了,我看一点也不黄啊!那是佛法。他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用功境界啊!怎么是用功的境界?“待月西厢下”,打起坐来老是等到开悟;“迎风户半开”,心里头等得哎呀好开心,结果搞了半天,腿又酸,都不来;“隔墙花影动”,忽然一下:嗯!好像对了!哎呀我要开悟了!“疑是玉人来”,结果还不是。嘿!虽然……,何尝不是佛法的境界?任何文学境界都是,所以啊,你看古代的高僧传,得道的高僧、禅宗每一个大师,为什么他的文学境界都是那么高?他没有用心去搞文学,因为他得了道,忽然就懂了文学,换句话你文学到了最高处,丢掉了以后一转身就是佛的境界就来了。你一天到黑八识规矩了、规识八矩了,把自己搞得古里古板,脑子乱七八糟的,然后永远翻不进来。这是我们由“其为物不贰”、所谓不二法门这个观念连带地讲到文学的境界同佛道、同禅,这个“不二”用得多好!不二就是一,没有两样。因为你得了一,一就是道。所以老子也讲一。“其为物不贰”,你证到了专一不二法门,真证到了不二法门这个境界才是“诚”。注意哦!千万注意,什么是真正至诚呢?不二法门。一念专一、一念不生处,这个才是至诚。到了这个时候啊,“其生物不测”。那么你说要求长生不老的也好,要想寿者相、得四相、求个空都可以。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样样俱全都没得关系。能够空也可以!空与有都可以。“生物不测”,变化莫测,智慧神通的境界。它是生生不已。这就是诚的境界。摘录自南师《中庸》讲记“一”的道理,在上经讲“道”的时候已经讲到过,现在再加以解释。后世学道的人,不传“道”而传你“得一”。“得一”就是“守窍”,有些是叫你守丹田,有些叫你守海底,有些叫你守心窝,有些叫你守背脊骨后面的某个骨节,各种花样都有。曾经有一个人,当年身体不好,老师告诉他守一个地方,他成功了,便拿着鸡毛当令箭。这些实在都不是“一”。“一”也是个代名词,专一是无处所的。所以,佛家讲修定,定在哪里?定在专一;道家讲的是静,静在哪里?静在专一。“一”在哪里?一在零那里,那个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净无为,那才是“一”,你有个“一”可守的话,那就是“二”。你想想看,打起坐来还去守一个“一”,那不是成了“二”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来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不就又变成“三”了吗?佛学说学“空”,你盘起腿来找“空”,那早就是“有”了。“空”不一定要盘腿,所以,有一个地方可以守,那早就是“二”了。道家讲“一”,佛家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本来很简单一句话,一玩弄文字就看不懂了。所谓“不二法门”,一个叫做“一”,一个叫做“不二”,“不二”就是“一”,难怪庄子讲了一个故事笑一切世人。庄子说,有一个养猴子的老头子,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饭给猴子三个芋头,晚饭四个。有一天老头子忽然改变生活方式,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很生气,抢着要来揍那个老头子。老头子说,不要吵,明天还是照旧早晨三个芋头,晚上四个,仍然是一天七个,不多也不少。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他就发疯了。所以,“得一”也好,“不二”也好,都是一个东西,都是一个零,这里头有很多道理,发挥起来就很多了。“天得一以清”,天气不一当然不清,天气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就叫做阴阳怪气的天气。人生一辈子难得看到几次天清气爽,万里无云,那才舒服。“地得一以宁”,像我们新时代的建筑,马路一天都不宁静,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掘一个洞,所以,都不宁静。“神得一以灵”,一般人打坐修道,佛家叫修心,道家叫炼神,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是什么?就是人天生本来的,人只要能专一,就神灵了,灵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有人问学神通有什么方法?假如学神通还有一个方法,那就不叫神通而叫鬼通,叫乱通。很多人偏要去学通灵,这些人叫做自找烦恼。一个人不好好地学做人,非要去学做鬼、学神明、求神通,那是不想做人了!所以,神真得一,一定就宁静。孔孟之教,《大学》之道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走这个路线。摘录自《老子他说(续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