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上111印度无著

2023/9/23 来源:不详

佛教通史(上)系列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

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Edward、MI8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3-30

瑜伽行,唯了别——无著amp;世亲

上一课,我们展开了大乘两大宗派之一的中观派。这课开始,我们展开另一派,就是——瑜伽行派。

大乘瑜伽行派又叫——唯识派!兴起于公元四世纪。我们在上一课的最后,介绍了婆罗门教在向新的宗教方向——印度教转移,这个……它们兴起就在同一个阶段。

瑜伽行派……什么叫瑜伽行?瑜伽,它的本义是把架子驾到牛的脖子上,用来控制牛。我在“佛教诗词”课里讲过——禅诗里有大量的放牛歌儿,有的放牛歌儿一首就是……十首作为一组,用牛来比喻调治心性,这实际就是瑜伽的本义……瑜伽行的本义。

“瑜伽”它后来被中国转译为“相应”,从基本含义上来看,“相应”这个词,跟“止观”是有关的……因为我们现在“佛教哲学”课还没有讲到这个修“定学”和“慧学”这块儿。“止观”呢……“止”就是“定学”;“观”是在“定”中思维。所以,瑜伽它在佛教中是作为“相应”之意,首先指的就是“止观”。很显然,“止观”它是一种禅修方式。

另一种解释呢……“瑜伽行”这个词来自于“瑜伽”,或指“瑜伽之行”,是指修习瑜伽。总之,“瑜伽行”是围绕“瑜伽”安立起来的。

“瑜伽”其实也是一种修习方式……就是,甭管是两……这两个理由哪一个得名,我们都知道——瑜伽行派,它是跟修行方式直接相关的派别。它又叫“唯识派”——唯识……唯一的“唯”,认识的“识”。“唯识”直译叫“唯了别”,它是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观念。

在印度婆罗门外道……六大外道,或者说——人家婆罗门教叫“正统六派”……我们叫人家“六大外道”……就是,正统六派中有一派叫“瑜伽派”。瑜伽派呢,就是以瑜伽修持为本,主张调制身心,与神我相应。

印度教里的瑜伽派,是比佛教里的“瑜伽行派”要早得多的!它是否影响到“瑜伽行派”不可知,但是呢,后期“瑜伽行派”的理论,确实反向影响到了六道里的瑜伽派,所以我们认为——这两派是有关系的。

早期瑜伽行派的宗教思想,或者说——它的宗派思想,是由三位大师传出的!就是——祖师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大师。这里有两个菩萨,一个大师……是因为世亲没有做菩萨。世亲最早是部派佛教大师。

弥勒菩萨是瑜伽行派自己认定的祖师!他所著的是《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这三部。但是,这三部书都是由无著菩萨传出的……就是,没人见过弥勒菩萨,是由无著菩萨传出的。然后呢,接着是——无著菩萨自己写的《摄大乘论》……这个非常有名!《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最后呢,是无著的弟弟——世亲大师写的《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大乘成业论》等等……这八本儿书吧,就构成了瑜伽行派早期的,最基本的经典。

后期作品,主要有——嗯,玄奘写的《成唯识论》!《成唯识论》呢……这个就奠定了中国唯识宗的理论基础。瑜伽行派后期的……主要是两套大书:

一套是陈那的……就是陈那论师所写的《集量论》,他就开创了瑜伽行派向《集量论》发展的方向,史称“新因明学”。因明,就是逻辑。实际就是——新的佛教逻辑学;

还有法称论师写的《集量论》的……嗯,论释!叫《释量论》。

瑜伽行派,它最早是在中印度兴起的,但是不是在摩揭陀国……它是在中印度的叫作——阿逾陀国兴起;后弘传到西北印……西北印呢,也是无著世亲大师的故乡;然后,又向南流布。因此,瑜伽行派跟大乘佛教的基本流布方式是一样的——它形成了在西北方和南方两个宗教基地!加上……因为它最早兴起于中印度,所以,它比大乘佛教的基地多一个,它还有一个就是中部——中印度。三个弘化中心。

瑜伽行派这三大宗师之间呢,是有师承和亲属关系的,就是——弥勒菩萨是无著的师父;无著是世亲的哥哥。是这么一个关系。其中,弥勒是十地菩萨——未来佛;无著,是传承其唯识学的唯一弟子;而世亲,又是无著的亲弟弟,也是他的主要弟子。其实,(无著)还有一个弟弟……嗯,一直在小乘部……无著有两个弟弟。所以,这就是无著、世亲……嗯,弥勒的师承关系。

我们先说一下儿弥勒吧!弥勒,他的意译叫“慈氏”,慈祥的“慈”。我们在有些那个寺庙里,会看到慈氏殿、慈氏阁,指的就是弥勒殿。嗯……《慈氏五论》实际就是《弥勒五论》。

弥勒,他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出家为佛弟子……他先于佛入灭。据佛典说——弥勒入灭后升兜率天,居十地菩萨位,是十地最后边菩萨。就是说——他要成佛……他最后一任,他还没、没成佛……候补!所以叫“一生补处菩萨”——他在等着……等着成佛!简称“补处菩萨”。因为,他在这个……初发心的时候,我们说这个……大乘修行三个阶段,第一个要“发起”!他在初发心的时候,就发誓不吃肉,因此得名“慈氏”——慈悲的“慈”。

在瑜伽行派的弥勒、无著、世亲三位宗师中,无著和世亲是历史人物,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争论!这是真人。但是,弥勒菩萨的身份是有争议的!就是说——他到底是不是真人?是有争议的。在佛教历史上,一般认——为弥勒菩萨……就是这个写这三本儿书的,这个弥勒菩萨,就是那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未来佛。

但是呢……在学界,或者说——学者立场上看,一般有两说:

一说呢,说——根本就没有弥勒菩萨!这弥勒菩萨呢,是假托……无著假托之名!并非真有这么一个人!是无著自己编出来的……是无著世亲……无著编的!

另一类学者主张呢,是说——确有这么一位弥勒祖师,或者说这个……学僧!但他并非是那个兜率天的弥勒菩萨,而是“说一切有部”在西北印度……“说一切有部”,就是上座部……部派里上座部的一位瑜伽行者……因为当时他有修习瑜伽的嘛!是一位修习瑜伽的,“说一切有部”的行者。然后,这位瑜伽行者接受了大乘教义,然后写了《瑜伽师地论》等著作,所以又叫“弥勒论师”。所以说,他的传承应该叫——弥勒论师、无著论师、世亲论师。

这学者的两种理论呢,都有不完全的证据支持,就是……都有证据支持,但都不完全。但根据所有的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哪一点呢?就是——弥勒菩萨所有的论著,或者说他所有写的书,都是由无著菩萨传出的!所以,这也是有人主张并没有弥勒祖师这个人,而是无著托名所作的主要原因。就是说——为什么弥勒所有的作品都是由无著传出的呢?包括最早佛陀的瑜伽行典也是如此呢?啊,这就是值得让人怀疑了。所以说,一般公认无著菩萨才是实际上的印度瑜伽行派的创教……创派宗师。

弥勒菩萨,他的论著,我们在汉地有五种,叫《弥勒五论》;在藏传那个地方儿,叫《慈氏五论》。就是——《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和《分别瑜伽论颂》。

这个……嗯,藏地的这“五论”……这是“汉地五论”,和“藏地五论”不一样……就是,有三种是不同的,有两种是一样的。就是,藏地的“五论”叫——《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现观庄严论颂》、《(法)法性别论颂》、《大乘究竟要义论颂》。这是“藏传五论”。嗯……我们前面说的是“汉地五论”。

前两个——《大乘庄严经论颂》和《辩中边论颂》是一致的,后三论不一样。在汉传里呢,有这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嗯,藏传里没有。

我们讲一下儿这个无著菩萨的生平吧……因为这个弥勒菩萨,这是一个传说人物嘛……不好讲。

无著菩萨,他这个……明确的历史人物,音译为阿僧伽。他是公元四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五世纪上半叶在世的,这个时间段呢,正处在印度笈多王朝的盛期。在这个时候儿,法显正好是去印度取经!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次,写“佛国记”的法显来了……唐僧没来。但鸠摩罗什还在!

无著呢,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最早,他是于“说一切有部”出家的……就是,跟这个……那个弥勒,说弥勒是这个“说一切有部”的瑜伽行者……方……就是,部派是一致的。无著菩萨最早是得小乘空观,后来呢,这个成为小乘圣者。但是,他自己觉得——这个教理不究竟!理论不究竟,他意欲深入,于是,遂发禅定……这个,禅定这个东西看来一定要讲!我们后面在这个“佛教哲学”里讲一下儿吧……这个“四禅”,这个怎么一个“甚深禅定”……怎么进入“甚深禅定”?

无著呢,他就逐渐进入“甚深禅定”……发起神通,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询问法义!他是……询问完法义,回来之后,他就回来……就,就看不上小乘了!回来之后,他就回小向大,转向大乘——回到这个娑婆世界之后,就开始修习止观!嗯……仍然是通过“四禅”悟入大乘空观,成为大乘圣者。

然后,他成为大乘圣者之后,又再次上兜率天,请弥勒菩萨下到人间传法。然后,弥勒菩萨呢……下到人间是传法了,但还是就传了他一个人,那……传给他讲了“十七地经”和《瑜伽师地论》。无著又把这两本儿经转传其他人。由此,无著菩萨就在印度,依佛陀与弥勒的言教,开宗立派,开创了瑜伽行派,成为与龙树菩萨齐名的又一位大乘佛教创派大师。就是……中观派创派大师是龙树;瑜伽行派创派大师是无著。

在无著的晚年,他的弟弟——世亲大师,已经是当时部派佛教中的领袖人物,是“说一切有部”的NO.1!他不仅造论弘扬小乘法义,并且激烈批判大乘,直指大乘——非佛说!然后呢……这个,你想——他的哥哥是大乘的瑜伽行派的创派大师,弟弟是小乘的这个NO.1论师……这个不行啊!于是,无著他就设下了一个方便……什么叫设下来方便?说是……就设下了一圈套!诱导世亲回小向大,皈依了大乘。就是……最后,他弟弟确实就,就按他哥哥的想法皈依了大乘。

这件事情对部派佛教是沉重的打击!对瑜伽行派乃至印度大乘佛教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因为,正是世亲大师皈依了大乘佛教,或者说——皈依了他哥哥开创的瑜伽行教,那这个……大乘就彻底兴盛起来了!因为无著弘法,他是在中印度和西北印,这跟龙树那个位置差不多啊……龙树是南印和西北印。虽然,无著大师随侍弟子只有二十人,但是,他的弟弟——世亲大师皈依了瑜伽行派以后,大乘振兴,比丘达数万人!中观派记载——龙树在的时候儿,大乘比丘鼎盛人数不足万人,但是到了世亲的时候已达数万人!说明——这个规模完全就不一样了啊!

这个……三位宗师里——弥勒、无著、世亲,前两位都是菩萨,唯有世亲不是菩萨,是大师。因为,是在无著菩萨去世以后,他的弟弟——世亲,才开始编撰大乘论著。世亲大师,他几乎遍视所有大乘经论,并且又自己造了很多大乘经论。最后之作,乃唯识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即《唯识三十颂》。

在唐僧的《大唐西域记》里说——世亲大师共著有论述一百余部!然后呢,这个还有说呢……因为我们说——龙树叫“千部论主”嘛!这个瑜伽行派也不示弱,也说——我们的世亲大师也叫“千部论主”,而且比你还厉害!你那“千部论主”都是大乘论,世亲大师造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合称“千部论主”。

世亲大师是以中印度……因为他的家乡在中印嘛,叫阿逾陀国……他以中印度阿逾陀国为中心弘法,在无著大师……在无著菩萨开创的局面上进一步推动了大乘的兴盛!可以说——大乘的最终盛期就到来了。所以,在世亲大师在世之时,大乘的影响……宗教影响达到了极盛!据称——世亲大师一生在印度造寺院六百余处,身边常随弟子一千余人……这跟佛陀差不多啊——千二百五十人俱。当时,整个儿印度因为世亲大师的推动,大乘比丘已达六万余人!这个六倍于龙树!

世亲与外道,就是……生平辩论达五百余次,无一次失败!度化了著名的……就是,当时著名的婆罗门以及著名的外道五千余人。在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两派的祖师里,我们说——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只有世亲,其余皆为圣者,世亲只是凡夫善知识……但是呢,他已经达到了加行道的最顶端,他只差一步即可成圣!他对后世的影响呢……就是,世亲大师可以说——是佛教的最终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前面的所有的经教作了总结,对后面的作了这个、这个方向性的指导!他对后世的影响呢,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展现出来……这个,我们下一课讲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