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蜻蜓丨天庆博物馆

2023/7/18 来源:不详

白癜风早期能除根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04/4302316.html

天庆博物馆

城关区耿家庄小学四年级一班马润淇

每逢节假日大家很想出去玩。可是,去哪里就成了一个大难题。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很有趣的好地方,那就是天庆博物馆。想知道那里有好玩得吗?跟我来吧!

天庆博物馆位于兰州市雁滩格林小镇的正门口旁边,它是一座四层的建筑。走进天庆博物馆。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还有工作人员那温暖人心的笑容,会让你感到轻松、舒服。

我们现在身处的一楼讲了一些名人故事和世界历史。主要是我们看了一部科幻电影《足迹》。了解了世界变化,让我更加了解地球。还有诸位伟人的事迹,如牛顿、霍金、爱因斯坦。他们的故事让我对自己的未来畅想无限。

最厉害的是第二层,当我们来到第二层,立刻被这里各种彩陶吸引住了。乍一看都是差不多的样子,仔细瞧,它们却各有特色,类型众多,制作精美,图案均丽。但是它们大多都是破碎后重新拼接起来的。一片片的陶片,考古工作者用什么神奇的方法让它们以原来的形态展现在我们眼前。彩陶上的图形,纹路都很丰富。有山纹,有水纹,有人形和鱼形、鸟马……古人把不同的线条、图形,组合在一起,让人耳目一新。有些陶上还有青蛙的图案。因为古人觉得青蛙能躲避洪水,生命力强。人们崇拜青蛙。所以彩陶上就描绘了青蛙的图案。我还有一个重大发现。这些几千年前的图案竟然跟妈妈今天背的名牌包包的图案很像。古人的审美竟这么前卫。

再来看看书画重点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面两个字读“bore”可千万别读错了。此件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的书法作品。这可是天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傅抱石山水巨作、齐白石的《茅山雄姿图》,赵亚先先生的精品书法艺术作品,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快来天庆博物馆,在这里增长见识来一次文化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呀!

老师点评

此篇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在天庆博物馆的所见所闻。习作以空间顺序,循着我的视角依次描写了博物馆的布局和每一层的特色,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略地描写了彩陶博物馆中造型多样,制作精美的彩陶,既有看到的,又有想到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刘海燕)

我的乐园

酒泉路小学四年级一班尚吉峻

爷爷的菜地就是我心中的乐园,爷爷常常带我一起到地里摘菜,比如野菜、韭菜、沙葱、蚂蚁菜……其中,我最喜欢摘的就是野菜。

先将菜秆与菜叶捧在手中,用小铲子斜插入土中,然后把土一翻,提起野菜,最后抖掉上面的土,挖野菜就成功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经常与朋友在菜地里一起观察昆虫。我们用饼干或毛毛虫放在蚂蚁洞口,看蚂蚁群搬食物,有时还会因为两群蚂蚁抢食物而大战一场。我们还常挖土蜂洞,记得有一次我差点被土蜂蛰到。我们还在一起喂蜘蛛,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常捉一两只蝴蝶,将它们轻轻地放在蜘蛛网上,可有意思了!我也喜欢除草。除草也要有经验,有的杂草与蔬菜八分相似,这时就要根据它们之间一些细微的不同来分辨。如果你也要除草,一定要看清楚哟!

有这个充满生机的菜地,我收获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在这里,我和伙伴们摘菜、观察昆虫、除草,一起走过了一个一个春夏秋冬。我爱爷爷的菜地,那里是我的乐园。

桂花蜜

兰州东方小学六年级二班杨苏媛

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一朵桂花悄然飘落在肩头,看到它,我的思绪被拉回7年前……

那时的我才5岁,我的家乡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坐在山头向远望去,能看到的是一片茂盛的树林。无意间,我发现一泓清澈的泉水,便心生好奇寻找源头,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到了,一棵桂花树傲然挺立在岩峰之中,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看到那黄白相间的花蕊,我突然想起外婆教我做的桂花蜜。我轻轻爬上树,拿着篮子摘下一朵朵桂花,便满心欢喜地朝村庄走去。

天色还未昏沉,我急忙拿起工具学着外婆的样子做蜜,我小心翼翼地将桂花放进石罐,再拿起村庄里特有的香料搅拌在一起,轻轻放入蜂蜜,一圈一圈地研磨,一瓶地道的桂花蜜就做好了。我赶忙跑回屋里,拿出糕点沾上蜜,放入口中,真香甜啊!我不由得发出赞叹,开心地朝妈妈跑去,高兴地说道:“妈妈,我们又能吃到桂花蜜了”。

思绪把我又拉回了现实,我轻轻拿起那朵桂花,把它夹进书里,这是我童年最美的花,也是我童年最好吃的蜜。童年有我许多的回忆,无论开心还是难过,都将永存我的心间!

生态什川

兰州市东郊学校六年级四班马煜越

久闻兰州什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前几日,在什川“梨园旅游节”期间,我随家人自驾到什川,亲身领略了生态什川的魅力。

什川是个四面环山的盆地,黄河穿城而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花木葱郁,瓜果溢香。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万亩梨园,有“中国第一古梨园”之称。进入什川,我立刻融入绿海白雪之中,那一片片碧云玉波,随风变幻,远远近近,高高矮矮,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绿中透白,白中隐红,紫燕穿梭,蝶飞蜂绕,香气弥漫,令人陶醉。

浓荫中不时闪现出白墙碧瓦,大红灯笼,鳞次栉比的农家院都在殷勤招客。我们将车子开进了一个名叫“梨乡庄园”的农家院。在主人的热情引导下,我们停好车,在一株古梨树下的圆桌围坐。这个院落较大,约6亩多地。种的基本上都是梨树,还夹杂着一些桃树和枣树。我数了数,梨树大约50多株,仅腰围粗壮,荫翼广阔的百年梨树就有40多株。据主人介绍:什川自古就适合种梨树,近年,政府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村民种梨树。现在什川的梨树发展很快,已达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的梨树就有株,约占梨树的百分之八十。梨树已成为什川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在几株多年的古梨树下徘徊。这些梨树都挂有介绍树龄、果品的牌子,有些还围有围栏。其中腰围最粗的一株,三四个孩子手牵手才能抱拢。这株古梨树,树冠硕大,叶繁花盛。因正值花期,满树雪色,似冰,像玉,赛银,晶莹皎洁,端庄素雅。还有一株牌子上显示树龄为年的梨树,树腹已经出现空洞,但仍然枝健花繁,生机勃勃。但它毕竟遭受过太多的风雨,树皮有些龟裂,像披了一身黛色的鳞甲,使我感悟到这株古梨树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夕阳将至,我又匆匆观赏了什川“林隐天下”别墅区。别墅区环境极好,绿树相依,花团锦簇,空气清新,小鸟啁啾。来看房的人很多,据说,一期和二期的别墅已经售完,只有三期在出售。天快黑了,夕阳中的什川,真是一幅看不完的生态画卷。我站在黄河桥上,望着飞翠流玉的什川,忽然灵感大发,口占了一首打油诗,来表达我对这次什川之行的感受:四月梨花带雨稠,十月枝头悬金球。生态文明结硕果,什川致富有源头。

汉字的故事

畅家巷小学五年级五班柳亦轩

像蝴蝶飞过花海,像小溪流经山谷,像马儿踏过沙地,是什么,好似一串串铃铛,叮叮咚咚,那就是汉字。与你相识、相依的日子里,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的起点。曾经看过一篇短文,讲的是汉字的故事。

你知道中国人的凝聚力为什么那么强吗?是啊,因为我们都写汉字。汉字的形声字义,那可真是一绝!它们既整齐又灵动,包含信息量极大,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汉字。每个人都会写汉字,那笔锋、笔转、笔提、笔落,用笔力量恰到好处,刚柔并济、饱满圆润、横竖分明,常常让人陶醉。

这一个个活泼的汉字还组成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文人墨客们用灵动的汉字谱写了自己的诗情画意,演绎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这一个个汉字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华夏神州的光辉历程。

中国文化史上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由汉字组成的家族——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当然也有五字、六字甚至多字成语,它们多数来自古诗文及神话寓言中,少数来自人民群众口语。但是近几年随着商业的发展,许多商家打出的广告牌中汉字都被随意改动,比如:“咳”(刻)不容缓(止咳药)、默默无“蚊”(闻)(蚊香)、“骑”(其)乐无穷(卡丁车)……这些成语被商家们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招揽生意的广告语,使得小学生们利用这错字来记忆成语,这一现象十分令人担忧。

汉字是我们中国人感情的纽带,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地书写并应用汉字,让汉字永远传承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愈来愈辉煌!

快乐劳动成长体验

静宁路小学六年级三班马邈菡

那一日,我和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启了一次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开营仪式拉开了本次研学活动的序幕,让我们知道了本次研学的目的与意义——体验“劳动最伟大”,感受“团结就是力量”。开营仪式结束后,我们乘着大巴车来到了基地菜园。菜园里杂草丛生,到处散发着泥土和小草的清香,顿时令人心旷神怡。在认领完给菜园除草的劳动任务后,劳动体验活动随即开始。安静的菜园顿时热闹了起来。

有的同学用手拔除野草;有的同学则是两人或多人一起合作除草;还有的同学在除草的同时四处找寻着收割时被遗漏的白菜……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我也不甘落后,一会儿捡拾菜园里的烂菜叶,一会儿清除菜园里的杂草。不一会儿工夫,田埂上便堆满了杂草和烂菜叶。看着沾满了泥土的白色手套,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午餐过后,我们走进了劳动课程活动教室,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趣味剪纸。当我拿起剪刀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剪出手拉手的小人和转圈的小人图样时,不禁兴奋地小声呢喃道:“哇!我成功了!”同学们手中那一件件精美的剪纸图样不正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吗?最后,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剪纸创意,完成了一幅幅精致、漂亮的窗花图样。灿烂的笑容又一次在我们的脸上浮现,劳动的快乐、团结的力量也早已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

伴着夕阳的余晖,为期一天的研学之旅圆满结束了。我们带着劳动的收获乘着大巴踏上了归途,一路欢歌笑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