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般若 > 选购方法 > > 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

2023/6/23 来源:不详

佛陀二时教法中,从方便说上讲,实相是佛陀作为智者证悟的真实;从究竟意义上讲,实相是远离我们凡夫真实与虚假这一对相待概念的境界。不真不假,不真不假即是中道。

须菩提说,如果有人听了《金刚经》,信心清净,内心能生起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这句话玄奘译作:“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义净法师译作:“当知是人,最上希有。”这是极度的赞叹。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须菩提不愧为是“解空第一”的弟子,安立了“实相”这个名言,怕我们凡夫立刻执着实相为实有,所以他运用了佛陀说法著名的三段论: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佛陀安立“实相”的名言,只是作为方便,度化众生。须菩提继续说: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讲说,我今天听了这个甚深的般若法门,我信解受持,不难,因为我亲闻佛陀您老人家说法。

但是等您灭度以后,到了后五百岁,到了末法时期——佛陀讲过,佛法在世间的传播是走下坡路的,离佛陀越远的众生,领受佛陀教诲的能力越弱;我们今天就是后五百岁,这就指末法时期——如果有众生听闻金刚般若这个甚深的法门,他能够信解受持的话,这样的人是第一希有。

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金刚经》,如果你对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能够信解受持,那么须菩提表扬的就是你。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为什么说能够信解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人是第一希有?因为他没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即是非相”,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无我相,是不是原来有一个我相,后来通过修行,把这个我相给修掉了,舍去了,所以“无我相”了?不是的。这个我相,原本就根本不存在,所以“我相即是非相”。同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是远离一切相的,什么是相?就是我们凡夫所执着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第十四段从一开始,“须菩提涕泪悲泣而白佛言”,他一直说到这儿为止,这一大段话,都是须菩提讲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讲,这是须菩提听了佛陀前边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教诲之后,他很受感动,做了一段自己学习的分享。须菩提分享之后,佛陀说什么?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呀!前面讲过,什么是佛经?经一定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但是,是不是句句都是佛陀亲口所说呢?也不尽然。有一些是佛陀亲口所说,但还有一些是佛陀的弟子说。比如说在这里,就是须菩提说。

但是佛陀的弟子说完之后,佛陀印可了弟子的说法。比如在这里,佛陀说“如是如是”,这就是对前面须菩提这一大段的分享的印可。被佛印可的弟子所说,依然也算佛说。看下边的经文,佛陀继续说: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一个人,一个凡夫,听了甚深的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能够“不惊不怖不畏”,这样的人是“甚为希有”的,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佛法特别是般若波罗蜜的甚深法门,是对我们凡夫境界的彻底颠覆,这种彻底颠覆性的法门,凡夫听了以后,往往是有抵触的,甚至内心是惊恐的。

比如说,对空性的领受,多数众生是惊恐的。有人说,我念《金刚经》就没惊恐,那是因为你没从心底里领受佛陀的般若波罗蜜的甚深法门。继续看下边的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一”,梵文是“parama”,意为“最高”,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都译作“最胜波罗蜜”。六波罗蜜里哪个是最高的、最胜波罗蜜呢?般若波罗蜜。

所以前面佛陀讲,听了般若波罗蜜甚深法门的众生会惊恐,而佛陀马上又说,如来说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众生又不能执这个般若波罗蜜为实有,它不过是假安立的名言,是度众生的方便。

第十四段经文第一部分结束了。

第十四段第二部分,进入了一个新的话题。释迦牟尼说: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在前面的经文中,佛陀更多的讲的是布施波罗蜜,讲的是般若波罗蜜,在这里提出了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排在波罗蜜的第三位,排在布施、持戒之后。

什么是忍辱?忍辱波罗蜜,梵文是“kānti-pāramitā”,“kānti”就是“忍”的意思,没有“辱”,是“忍波罗蜜”。“忍”是“忍耐、忍受”的意思。忍受种种的苦难。那么作为一个修行者,要忍受哪些苦难呢?

第一,我们作为一个众生,首先有风寒暑热之苦,这些苦作用到身体上,我们还会有种种的病痛之苦,这是我们需要忍的,佛教管这个忍叫“法忍”。

第二,我们这一生生于人间,要生存,就要从事种种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当中,会有种种的不如意。其实随着人生的经验越来越多,会发现人生当中的不如意,多于如意。所以生活当中有种种的苦需要忍,佛法管这样的忍叫“生忍”。

第三,当我们感到生命中有法忍、有生忍,有很多痛苦需要去忍,我们需要解脱,就来听闻佛法;但是,当我们听闻大乘佛法的时候,当听说一切法无生,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根本是不存在,压根儿就没产生,凡夫听了无生,内心痛苦啊!《大智度论》里形容:“如刀伤心”,就像拿刀子剜心一般的苦、痛苦。

所以听闻大乘佛法、听空性、听无生,对于凡夫而言是痛苦的事儿,需要忍,这个在佛法里叫“无生忍”,也叫“无生法忍”。

第四,当我们学习修行大乘佛法的时候,我们要发大心,也就是发菩提心,誓愿度一切众生。可是众生难度啊,只要发心度众生,就会发现,会产生种种的痛苦。

众生不接受你的度化,你去度众生,反而带来很多非议,带来很多障碍。所以度众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而且既然发的是菩提心,那就是荷担了众生一切的苦难,把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这才是菩萨行。所以要知道,菩萨行概括为八个字:“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很重要的修行法门,就是这个“忍”字。大乘六度这个第三个度,忍波罗蜜的法义是很宽泛的。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首先面对的,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什么?是欺辱,是侮辱。所以佛法讲忍波罗蜜的时候,往往总是拿忍“辱”——忍耐欺辱、侮辱——拿忍辱作为例子讲忍波罗蜜,所以往往把忍波罗蜜也译作“忍辱波罗蜜”。看经文,这里佛陀说: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如来安立了“忍辱波罗蜜”这样的名言,众生不要执着忍辱波罗蜜为实有。下边佛陀讲了一个自己往昔相似相续中的修忍辱的例子。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陀在往昔相似相续中的某一生,那个国王叫“歌利王”,据说是个很暴虐的国王。有一次,国王带着侍从、妻妾、宫女,进山林游玩打猎。国王累了坐在树下休息,睡着了。

可是睡了一觉醒来之后,他发现侍者、宫女、妻妾都不见了,他去寻找,发现这些妻妾、宫女在围绕着一个人,听那个人说法。歌利王内心生起巨大的嫉妒,过去问那个人:我刚才睡了这么一大觉,我的这些漂亮的妻妾、宫女都围绕着你,你干什么坏事没有?那个人说:我没有,我只是在说法呀,给她们在说佛法。

歌利王不信,说:你证阿罗汉没有?他说我没证阿罗汉。没证阿罗汉,就证明你还有欲望,你刚才怎么可能是清净的?歌利王问他:那你在这里干什么呢?他说:我在这里修忍辱呢。

歌利王一听:那太好了,既然你修忍辱——歌利王拿起刀来,就把他的手剁掉了,问他:你现在恨不恨我?这位修忍辱的说:我不恨你呀。他又把他的腿剁掉。这就叫“节节支解”。

问他:你恨我吗?他说:我真的不恨啊,不仅我现在不恨你,日后我成佛了,我证道了,就因为你今天支解了我这个因缘,我还要最先度化你。这个被支解的、修忍辱的,就是释迦牟尼往昔的某一生的经历。

后来佛陀证道了、成佛了,在他第一次说法的听众里,就是那著名的五位圣者当中,有一位叫“憍陈如”。佛陀说,歌利王相似相续的这一生就是憍陈如。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

“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讲整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