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获,苦少乐多

2023/4/29 来源:不详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53852.html

学有所获,苦少乐多

——《金刚经说什么》是册助人学懂《金刚经》的书

通过对《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的学习,能学有所获,痛苦更少,快乐更多。

《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是我国一代国学大家南怀瑾的作品。书的内容原本是南怀瑾在台湾线下书院授课的讲记,主要是为听众解读著名佛经《金刚经》的深奥含义,当时就颇受学生和修行者的欢迎,出版成书后也是长久畅销,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金刚经》本身影响深远、普及广泛,不论是不是佛教徒,有没有修行的意愿,大概都听说过《金刚经》这个名字。第二个原因就是讲者南怀瑾本人名望甚高,享誉国内外,由他来讲解任何著作内容,都非常值得一听。

人们对《金刚经》这个名字是不陌生的,至于有关它更深刻的知识,可能就都不熟悉了。

关于佛教和佛经,也许有很多的误解,需要破除误区,建立对佛教和佛经的正确理解。

首先,很多人可能会以为,《金刚经》或者其他佛经都是佛写的,而且这个佛是一种类似神的存在。其实,所有的佛经都不是佛写的,而是其他人记录下了佛所说的内容。

第二,其实佛不是神。比如《金刚经》这本书记录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法内容,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生在尼泊尔王族家庭的一个男子,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的成长环境非常优越,因此无忧无虑,而且以为全世界所有人都过着跟他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29岁那年,他外出巡游,这才见到了人世间的各种生老病死,于是陷入深深的思考,开始修行悟道。

觉悟后的他就被称为释迦牟尼佛了,其中的“释迦”是他所在种族的通姓,“牟尼”则是梵语里对圣人的尊称,而“佛”这个字形容的就是觉悟了的人。换句话说,所有称为xx佛的其实都是人,只是他们的智慧比普通人更高,是觉悟了的人,所以统一都用“佛”这个字来形容他们。佛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像我们很熟悉的大肚子弥勒佛,还有总在影视剧里和尚口中听到的阿弥陀佛,都是觉悟了的人。

那么怎么才算是觉悟了呢?或者说,我们普通人修炼到什么地步,就是佛的境界了呢?简单来说,就是不会再有痛苦了,也就是解脱了。当然,这是非常简单的描述。

总之,佛教和佛经都是为了帮众生解脱痛苦,这本《金刚经》也不例外。

《金刚经》原文一共多字,从中会发现,深奥无比的佛法原来比我们想的要简单许多,因此谓为大道至简,但简单不代表道理简单,理解了不代表就能觉悟了,因为佛法也讲究知行合一,要把领悟落实在日常的行动上,这才算是真的领悟。

作为外来传入的佛经,《金刚经》有多种译本,其中一个译本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就是最坚固,“般若”指的是佛的大智慧,“波罗蜜”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没有痛苦的地方。经名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最坚固的大智慧能到彼岸”,此经记录的就是能到彼岸的最坚固大智慧。

这样的大智慧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须菩提提出的问题引出来的,须菩提就是后来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菩提老祖,他向自己的师傅释迦牟尼佛提了一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如何安住心呢?如何降伏心呢?虽然问了两句,但其实想问的是一个事情,就是如何能让自己的心从痛苦中解脱。这里有一个隐含的前提,佛家认为,每个人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己心,源于心里生出的各种知见,也就是意见、观点、想法。有意思的是,心理学也有一个类似的前提,用古希腊哲学家埃比克泰德的话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自己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所以,想让“知见”不再产生的大智慧,就是“安住心”或“降伏心”。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可是太难了,试想,谁能做到再也不要对人事物抱有自己的意见?这其中光是分辨哪些是意见、哪些不是意见,就足以难倒大多数人了。所以,佛就专门为大家回答了一下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一书都在告诉我们让心不再痛苦的大智慧是什么。

如此大智慧,想弄懂并觉悟的人自然不会少,因此历来解此经的人也很多,不仅有出家僧人圣严法师、索达吉堪布等,也有名人讲师蒋勋、费勇等,之所以选择南怀瑾解读的这一本书?这主要是因为,南怀瑾本人既不是出家修行者,也不是单一的学术研究者,他的社会经验非常丰富,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多样的人生经历对深入理解佛经奥义有非常大的帮助。他不只研读佛经,还遍览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这就让他的解读视角不仅限于佛教语境里。

总之,南怀瑾讲解《金刚经》既通俗易懂,又贴合实际,最适合大众的学习和领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