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为何说受持金刚经者,如来

2023/4/25 来源:不详

如来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但是,习惯了将“心”依靠在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上,若没有了这些相来依靠,则“心”归依何处呢?也许天机就在这里,能悟到者,得大智慧。

继续读第十四品《金刚经·离相寂灭分》。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是真语者,如来之言,皆是真实不虚;

如来是实语者,如来之言,都为万法实相;

如来是如语者,如来之言,从自性中流出,万法皆一如;

如来是不诳语者,如来之言,只为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从不欺诳;

如来是不异语者,如来之言,没有标新立异,都是三世诸佛共同宣说。

如来所证得的法,没有实在的法相,但也并不是虚妄的。这里,“法”可以理解为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也可以是般若智慧,等等。

为什么“此法无实无虚”呢?

某人第一次游泰山,在泰山上看到一朵花,那么,在他看到这朵花之前,这朵花存在不存在呢?如果说“存在”,那么,在他看到之前,这朵花在他的心中并没有实在的法相,故而不能说“实有”;但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朵花并不存在,是虚妄的,否则他如何又会看见呢?这个例子或许能帮助理解什么是“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佛陀通过对比,在这里再次强调:为什么菩萨应该要心不住于法相。

如果菩萨之心住于法相的话,其心就会布施(布散并施予)到该法相上。当心布施到法相上以后,就会被法相所障碍,再也看不到或者接受不了别的法相了。

比如说,沉溺于电视节目的时候,根本就注意不到天色什么时候暗了下来,因为其心布施在了电视上。习惯了川菜之麻辣,就很难接受江浙之甜食,因为心布施在了麻辣味上。当认为某个人不好的时候,就会忘了他所有的好,因为心布施在了“不好”上。

有此可见,当心住于法相时,心布施的法相有多大,心量就有多大。而再大的法相,也是有边际的。

只有菩萨之心不住于法相,其心才会布施到全体,才能观见宇宙之万般色相,历历在目、了了分明。由于不住于法相,心就不会被法相所局限,所以,菩萨的心量广大无边,万法皆在其心中。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是指”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如来当即以佛智慧,尽知他们,尽见他们,他们皆得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这句话让受持《金刚经》人倍感温暖,信心倍增。

“佛智慧”是此岸和彼岸圆融的智慧。如来“悉知是人”,知道他们已经见到了彼岸之空性;如来“悉见是人”,见到他们已经明了此岸之妙有。只有这种圆满的佛智慧,才能见到一个人是否已经拥有了“性相一如”、“空有不二”的智慧。

凡夫智慧则不然,凡夫连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更谈不上明白他人。凡夫没有见性,对彼岸一无所知,故谈不上“悉知”。凡夫虽在此岸,由于没有般若智慧,也无法“悉见”,凡夫的“有”,是有局限的,以“念佛”为例。

甲说:“念佛号速度要快,这样没有时间打妄想。”

乙说:“念佛号速度要慢,这样不容易心浮气躁,也显得恭敬些。”

丙纠结了:“念佛号到底要快,还是要慢?……”

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凡夫即使站在“有”的此岸,仍然免不了争辩或纠结,这样的“有”,是局部之见,并不“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