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说不懂一个道理,禅修再勤也白搭解读
2023/3/14 来源:不详题记:学习《坛经》,吸取佛智,解脱烦恼,开创幸福。
《坛经·般若品第二》经文(3)
……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不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
经文“人生君”解
1、念佛、拜佛、空心静坐解脱不了烦恼
爱学习的你们啊!学我禅宗,终极目标是“看到“您自己心灵里的真实本性”,这个真实本性我们佛学里有个专有名词叫“自性真如”。看到“自性真如”了也就开悟了,开悟了也就离成佛不远了。
学佛之人,人人都想解脱烦恼,超越生死,开悟成佛。那么如何才能看到“自己心灵里的真如本性开悟成佛”呢?我告诉你们,在我的法门里,开悟成佛”解脱烦恼不能仅靠“念佛”,念佛而不用心体悟是修不成正果的。
也就是说,口说“性空”、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顶礼膜拜各路神佛……仅凭诸如此类的表面功夫,在我的法门里是成不了佛的。成佛需要开掘自性智慧,用智慧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修行功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更有一些人,不思发扬自心智慧,每天仅以“空心打坐”为修行要务,强迫自己无欲无求,百无所思,并自诩自己的这种做法是成佛之道。这样的修行大错特错。这样执于邪见的人不是我的弟子,不足与语。
2、解脱烦恼需要发扬“般若智”
爱学习的你们啊!要牢牢记住,要解脱烦恼就要动用你们自性中非常可贵的、人人都有的“智慧”。这个智慧在佛学里有个专有名词,叫做“般若智”。如果自已不主动努力发扬智慧,佛或外在的一切是度不了你的,能度你的,只有你的自性般若智。
那么,什么是“般若智”呢?
人心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东西,世上的理念千姿百态,有好,有坏,有善,有恶,但一切理念都源自人心。并且,从个人角度来说,世上的一切有形东西,都生起于人之自心:自心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对于其人就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学习的你们啊!这个世界上无形相的各色理念也好,有形相的物质世界也罢,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出自人心,并且都是人心可以达到、可以领悟、可以含纳的。
或者说,世上一切都是心识的幻化。因此,人心就应该随顺世事,念念相续,不要停滞,既不要纠结停滞于某一理念,也不要纠结停滞于某一有形物质。
这就是我们能依此成佛、依此解脱烦恼的自心智慧,也就是“般若智”。
更明确地说,“般若智”是,人之心能量广大,能生出、领悟一切理念真知;一切通常认为是客观存在的有形世界,其实都源自心识;甚至人人心目中那个至高无上的“我”,其实也是心识的幻化而已(这个“我”是一切教育和经历在自心中的积淀和建构);既然一切通常认为的实相都没有恒定不变的自体,都是变化发展,最终归于无的,所以人的心体就应该永远自由自在,不应该被这些心识幻化出来的东西所束缚。
爱学习的你们啊,解脱烦恼、修行成佛应该依靠自心中的这种般若智慧,要通过修行让这种般若智慧左右心识,成为心识的主宰。只有这样才走上了正确的禅修道路。切不可依靠“空心静坐”、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或对神佛的顶礼膜拜。
3、有了“般若智”还需“般若行”
爱学习的你们啊,要牢牢记住,般若智出自你们自心,不来自外部,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积极主动发扬自心般若智。或者说,修行主要靠自己,自心中的般若智起不来,任谁都不能代替你解脱烦恼修成正果。
当然,般若智虽然重要,但不是说有了般若智,就万事大吉了,就不用再努力了。修行的道路上,有了般若智,还需“般若行”。
何为般若行?
让般若智成为思维习惯,让每一个念头都符合般若智;让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充满般若智,让一切修行功课都笼罩在般若智慧之中。不让愚迷心理有一丝可乘之机。这就是般若行。
爱学习的你们啊,人的心念变化如疾雷闪电,要常行般若,就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