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探究佛法的真理到底是要有为还是要无为

2022/11/22 来源:不详

昨日的文章,引起一些网友的评论,总得来说评论还是不错,没有带有偏见性的批评,这是很欣慰地,想来学佛的人都比较理智吧。说实在,学佛研讨是很重要的,儒家也要求慎思,审问,明辨,笃行,佛家要求闻,思,修。都是要把道理弄懂,好指导自己修学。

今日和前篇文章目的一样,只在探讨佛法,别无他意,也很感谢那位网友因为这样的话题,可以引出很好佛法的思维,让自己在法上修学是否能通,也与善友们交流可以获益,当然也不希望善友发表带有偏见性的评判。

今日探讨的话题是探求佛法真理到底是要有为,还是要无为才可以到达,括号为本文作者的观点,希望能与善友交流。

还是那位网友问:家乡的河流,水日夜不停从高处往低处流,单存水流自然现象和你有关么?

(我以为是问人和环境的关系,我说当然有关。)

“如何有关”

(我说人处这样的环境,如何离开环境而活,如果水倒流,这种异常环境如何生存)。

“不是这个意思,是自然现象和你有关么?”

(我还是没弄明白自然而然是道,不能离开自热而然的道,然后反问如何无关?人不能离开相而显现,如果没有地,水,火,风,人不能独立而显,所以四大的因缘和合,才有人的显现,叫因缘生,离开这个因缘,不生,叫因缘灭。

我以为他问的是人和四大的关系,所以以四大来回答人和自然的关系,然而法执的生起有一种就是自己先入为主的状态,所以往往答非所问,和别人的意思也风马牛不相及。)

“水往低处流,自然规律,因是水有流动性,缘是地球引力,因缘和合,水低处流,对吗?”

(对的,这是关联性,没有关联性,水不会往低处流,万法有关联性才生。)

“既然认同,这因缘和合过程中有你的因数吗?”

(如果没有人的认知,水往低处流如何显现出来,你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人,也改变不了水往低处流的事实)。

“对,人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实观照”。

(原来他说的法是法,人是人,如果没有观照,是没有交集的,但认知法不能离开一方面而说另一方面。)

“这时候人就是一面镜子,对吗?”

(如果离开人的观照,水自然而然的现象如何显现,这是不错的,人心如同一面镜子,所以万法都离不开心识,当然这是唯识学的观点,没有办法和他说,因为宗派见是他没有接触到。)

“水的自然流动和思想搭架么?”

(当然搭架)

“如何搭架?”

(就是引力现象靠人的心识来认知,动物会认知么?)

“你怎么知道动物不会认知”

(引力自然存在,可被认知靠心识,到现在才明白,他问的是法在心外是不成立的,只有观照,在心内才会有,法和心识是二者无关的东西,只有观照后,才会有联系,不知道我写到这有没有答对他的问。)

山中流水,借问不知何名

“是的,靠心识显现,心识就如同镜子”

(就是佛法说的,外境存在,但要靠心识显现,既万法唯心变)。

“心识如同一面镜子,你高兴,生气都与流水自然规律无关,对吗?”

(不是这样,因为无情是没有心识,无情如何和人的心识发生感应,不能拿有情和无情去说一件事情,有情都有成佛的可能,无情不会。)

“有情物因人高兴,生气而有变化,因为人的高兴生气是因,因为有这样,因就会变成苦”

(这样说是可以,苦因是因为贪爱,所以佛法不把道理说清楚,众生体会不到,可是证这个道理要修行来,体悟来,我的意思只读经是没有用的。)

“我用无情来比喻说明,万事万物的真相都是没有人为因数,有人的因数都是另外的因,它就会有另外的果。《金刚经》说布施时要无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对象,没有布施的财务,只是符合事物真相,存然而然去做布施这件事,否则又有其他的因,那就是其他的果”

(那是三伦体空,原来是说法必须是无为,才是事实的真相,离开无为,都夹杂和人的知见,都无法探究到事实的真理。可是和前面的比喻说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只能说不能有意为之,是要无为,不是没有人为。)

“浩瀚的佛经其实就是想要大家祛除我执,无为就是没有人为”

(那如果无为就是没有人为,那如何证佛法的智慧。)

“只是如同镜子一样存然地观照就可以”

(他的意思是人不能参与,一旦参与就不纯了,只要真实地观照就可以了,可无为应该是心如如不动,即是做三伦体空的布施都是如如不动的)。

“如果能做到无我,就会无念,无住,无相,如如不动才能如同镜子一样显现出来,这就是观照般若慧”

(这个观点是对的,“我”没有,一切无法安立,可是人的修为是从有为到无为的,都是借着有情在参与,也许他想表达只有无为,才能通达到般若慧,但愿是这样。)

“般若慧也是相,佛祖也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这里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能,不是众生和佛一样都有那个佛相,可是要靠后天的修为,借有情去成佛。)

“六祖提倡无念,他说无念不是没有一念,而留有一念,那就是念般若慧。”

(成就智慧的最后连念都没有,只要念起,都是被空性所摄持。)

“学佛千万不要用绝对的概念去学,千万不能非此即彼”

(对的,所以佛法要圆融,理,事,是,非,共,过都要圆融,也许他认为我的很多观点都是非此即彼的吧)

“在某一事一物有般若慧后,对这一事一物就没有念头”

(这应该指他不会执着房贷这件事而升起的烦恼吧,可是探求佛法真理必须先从有为进入无为的。)

六祖

后续如网友同意,还会继续分享探讨话题。如有不同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