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般若 > 选购方法 > > 心经的观照般若

心经的观照般若

2022/10/6 来源:不详

《心经》是佛教典籍中一部非常短的经典,全文多个汉字,文字简洁却内容丰富、义理深厚。在大藏经中有多个翻译版本,汉地流通最广的是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

玄奘法师是我国翻译经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西去求法,九死一生,几次生死遭遇中都持念《心经》,求法之心坚定不移,最终得以解脱厄难。之所以选择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来学习和交流,是因为《心经》能令人们对佛法生起无比的信心、对祖师舍身取经的精神生起无限的恭敬。

观自在,透过现象看本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梵语,这两个字是音译过来的读音。玄樊法师在译经过程中有“五不翻”原则。“般若”用比较粗浅的解释来讲相当于智慧,但是这种智慧不是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聪明或精明,这种智慧是断除一切烦恼痛苦的大智慧。为了避免浅薄的认知,或与世间智混淆,玄奘法师选择了五不翻之一的“尊重不翻”,以音译“般若”表示佛智。“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有彼岸就有此岸,在这里比喻佛菩萨的境界是解脱的彼岸,凡例所处的境地是烦恼的此岸,所以做人要断除烦恼到达彼岸。“心”是表示这部经典的重要性,如同人的心脏一样重要,也表明这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思想。“经”,佛所讲的真理被记录下来称之为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起到贯穿之意。也同“路径”一词中的“径”相通,给予凡夫的修行指引一个方向。整个经题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用佛陀的智慧获得解脱,到达清净无染之彼岸的心要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这里所说的自在,是表明菩萨永断烦恼,获得大自在的状态。在学佛修行初期,修行者会处于“观”的状态,这是种需要主观努力的过程;在更深层次的修行阶段,修行者进入“照”的状态,即不需要主观作意,宇宙实相自然显现眼前。这里的“观”和“照”,都不是凡夫俗子意义上的观察或思考。凡夫执著所看见的表相,认为实有,继而产生种种妄想、烦恼。修行所说的“观”是让修行人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一切事物的缘起性和非实有性,首先在理论上认识到烦恼非实有而得到内心的平静。已证得大自在的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即是修行时,“行深”特指菩萨在禅定中的“观照”,意思是用般若智慧“观照”宇宙实相时,五蕴皆空、四大非有的甚深境界顿现眼前,而证得这种空性境界的修行人,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无边苦海。“照”,好比阳光照射大地,一刹那间黑暗无明不见了,身心皆空,了知世间所有事物都是五蕴的假合;“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指一切的物质,受想行识是指思想意识。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物质和意识假借因缘和合而出现并存在,当存在的条件消失时,事物也随之消散,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众生的苦,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主体,有一个“我”可以永恒,错误认为是“我”在思考一切事物,又去执著“我”所拥有而喜欢的一切东西,在失去时又产生了无量的痛苦。苦有三苦、八苦、九苦等,人们常说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因为五蕴合和,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生苦,母亲们最能感知生的苦,生是如同入鬼门关一样的痛苦。生了以后我们又要面对成长与身体老化的痛苦,还有病痛与残缺的苦,还要面对死亡恐惧之苦。这四苦称之为身苦。更有精神的苦,爱别离苦:想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爱了又要面对分离的苦;怨憎会苦:明明对自己的上司很生气,一肚子的苦水,但还是要乖乖上班,强颜欢笑,一肚子的怨气憎恨之苦;求不得苦:现在的物质水平很高,但人的欲望永远填不满,求不得、放不下、舍不了都是苦。还有五阴炽盛苦,就是轮回之苦,在没有证得解脱智慧时,都要受轮回之苦。所以观自在菩萨就是在甚深禅定中“观照”实相,明了五蕴的假合,而得到解脱,并能使众生知晓这种解脱智慧,继而能够永离轮回之苦。

色空世界,存在于五蕴之中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不是佛教所供奉的舍利子,这里的“舍利子”指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阿罗汉。因为《心经》是主讲佛陀的般若智慧,所以表现的是观世音菩萨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在说法交流。这里以“五蕴皆空”展开讲解,“色”不是男女之形色,佛教的“色”即“色法”,是指一切物质通过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形象。因为物质类的形象是通过因缘和合而产生,当特定的条件变化或消失时,物质也就不能存在了。物质是因缘和合而成又因缘消散而灭,所以是生生灭灭而没有永恒不变的本体,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空不异色”表明空不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不是在物质之外另有一个空存在。一切法无自性,即是空。空不离物质,刹那生灭的物质的根本性质是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说五蕴中的其他四蕴与“色”一样,如果展开详说,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空不离五蕴,空存在于五蕴之中。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因为一切事物无自性,本体空,所以一切事物在本性上没有生灭,没有污秽和清净,也没有增长或衰减。就本性是空而言,五蕴只是表面现象。在否定五蕴的实在性后,又再否定十二处的实在性。“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境,六根六境合起来就是十二处,可以理解为能使六识生起的处所或要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与六根六境一起总称为十八界,十八界涵盖了宇宙万物,“无”字否定了宇宙间一切存在现象的物质和精神。

三世诸佛,皆依般若证大菩提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里又从十二因缘的角度来阐述佛教“空”的道理,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在原始佛教里有顺观十二因缘和逆观十二因缘的方法,《心经》在这里讲述了十二因缘也是本性空,而断尽十二因缘得解脱也是本性空。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是声闻乘的四谛,苦谛是说轮回是苦,有三苦、八苦等;集谛是指苦的原因,众生因为有贪、嗔、痴等烦恼而造业受苦;灭谛是指涅槃能灭苦;道谛指明证得涅槃的方法。这里说“无苦、集、灭、道”,是说四谛也本性空,不应执着为实有。“无智亦无得”是指大乘的能证之“智”和所证之“得”,也是自性空,非实有。至此,《心经》破了声闻乘的四谛和缘觉乘的十二因缘,以及菩萨乘的智与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持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大乘修行依般若智观照,最终证得的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的空理,所以是“无所得”。“菩提萨埵”就是菩萨的意思,菩萨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的原故,证得究竟涅槃、圆满无碍的大智慧,没有牵挂和障碍,没有对生死轮回的恐惧,远离了生死和解脱的颠倒梦想,得到永恒的大自在。不离生死,不住涅槃,就是大乘的无住涅槃,是最高最彻底的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是指过去世成佛的佛,现在世成佛的佛,未来成佛的佛,不仅仅是菩萨依此般若智证无上正等正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是依般若证大菩提。现在大家知道“般若”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智慧”了吧?因为他代表了所有佛的智慧,代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就是无上的觉悟。大乘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就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最后是称赞《心经》的功德利益,并告知人们这是一个神奇的咒语,一个光明无碍的咒语,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咒语,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相提并论的咒语。持此咒能除一切苦,且真实不虚。“萨婆诃”是“迅速成就”的意思,这条咒语的大概意思是:度众生,度众生,度众生到解脱的彼岸;度无量众生,迅速成就菩提。玄奘法师在这里采用了五不翻中的“秘密不翻”原则,直接以字音写下咒语。因为咒语是佛亲口所传,有能除一切苦的力量,也保持了咒的神秘性。

通过读诵《心经》,理解《心经》,修习《心经》得到无上的智慧,去除一切的苦厄,像观自在菩萨一样的自在。如果暂时理解不了字里行间的意思,那就先持诵《心经》中不可思议的“秘密”咒语,一样能解除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听经闻法·精严讲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