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幼波中庸讲记孔门心法,中道而行1
2022/9/2 来源:不详好口碑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40903.html在博学中养道气
大家翻到第二十章的最后一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上面比较详细地讲了“择善而固执之”,这是我们每个人要达到“从容中道”境界的眼前入手处。而这一段的内容,就是对“择善而固执之”的详细展开,共有五个方面需要去落实。
我们这里说的“博学之”,不是要记诵多少经典、学多少知识,而是要围绕着一个根本目标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我们的修养。这个根本目标,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提出的“道”字。这个“道”,在《中庸》里面就化为一个“诚”字,就是“诚者,天之道”。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的精神达到“诚”这个最高目标,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样的学问都要学、都要通。这就是“博学之”的真正含义。
怎样才能博学而通达呢?就是要围绕一个根本的目标。我们不是为了博学而博学,不是为了当博士而博学,而是用博学来养自己的道气。道气要通过学养才起得来,学而能养,才是真学。
一般学佛,庙里的法师会要求你一门深入,要专心在一个法门上面,不要今天学禅宗,明天学净土,后天又改学密宗,过两天又把中观、唯识拿来研究。当然,一门深入是对的,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你得有一个主心骨,能够学而知归。但是,你也不能只执着在一个东西上面,除此之外,别的都不敢碰。学佛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要广参博学才行,历史上没有哪一位高僧大德不是云水生涯、饱学饱参,最后才成就的。佛教的核心是般若,是大智慧,不广参博学怎么能得大智慧呢!所谓“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你只有获得了博广精深的般若智慧,才能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
▲这是一承流的视频号欢迎大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