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翰墨书香rdquo书法

2022/8/15 来源:不详

白癜风皮肤病 http://m.39.net/pf/a_7619815.html

历代篆书欣赏(三国、唐)

三国吴篆书

三国时期,篆书应用已逐渐减少,碑刻正文多使用隶书或楷书,而篆书则多被用于碑额或志盖铭文中。吴国传承汉代书法遗脉,篆书形式相对丰富,庙堂文字及砖文多以篆书书写。三国时期篆书作品数量不多,著名传世作品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等。吴《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篆书,世传为三国吴皇象所书,但无佐证。宋时原石断损为三段,故又称“三段碑”,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字,清嘉庆十八年()毁于大火。有宋拓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天发神谶碑》的篆字以隶书笔意为之,笔法独特,意态奇崛,横画方起方收,竖尾悬针,方笔转折,字势雄浑。张叔未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康有为曾惊叹为“奇书惊世”。《禅国山碑》又称《封禅国山碑》,立于吴天玺元年(),四周环刻,43行,每行25字,共字,传为三国吴苏建所书。《禅国山碑》为三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碑刻之一,有独特的面貌,属庙堂之作。《集古录》中云:“孙皓天册元年,禅于国山,改元天玺,因纪其所获瑞物,刊石于山阴。”碑文纪吴得祥瑞,封禅于国山之事。其书淳古秀茂,字态方正,笔画凝重,用笔圆转,厚实宽博,体势雄健恢宏,舒展大气,完整地继承了秦汉篆书遗意,篇幅浩大完整,堪称鸿篇巨制,与方折突出的《天发神谶碑》相异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赞其“笔力伟健冠古今”、“浑劲无伦”。原碑和护碑亭址在江苏宜兴城西南二十多公里的国山顶上。两碑以其浑然气势,在书法史上屹立千古。

唐代篆书

篆书经过了魏晋六朝的低谷期,唐代开始复苏。唐承隋制,匡正溯源,以科举取士,重视文字学,其中书学的课程里,规定必学内容:“以《石经》、《说文》及《字林》为专业,余字书亦兼习之。《石经》三体书限三年成,《说文》二年,《字林》一年。”这些文字书皆与篆学有关。时有太宗设的弘文馆,曾任教者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皆为大书家,因此唐代书家大多通书学,并能篆书,知名篆书家有尹元凯、韩泽木、李潮等,书家中能篆书者不乏其人。唐代著名篆书大家李阳冰的铁线篆,刚劲似铁,纤细如线,传世作品很多,如《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碑》、《滑台新驿记》、《般若台题名》、《拪先茔记》、《高力士碑额》等。《拪先茔记》唐大历二年(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碑已残损,高厘米,宽79厘米。14行,行26字。碑文记述李季卿把祖先的坟墓,由灞河岸迁至风栖原之事。此碑篆书结体呈长方状,线条均匀,瘦劲挺健,与《峄山刻石》在方圆矩度上有相似之处,被学者认为是“斯翁之后直至小生”的又一力作。现在我们看到的《拪先茔记》碑,系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姚宗萼等摹刻,现存西安碑林。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影响深远。尹元凯(约公元七〇五年前后),号裕明子,唐代书法家,擅篆书。瀛州乐寿人,武周时期,曾预修《三教珠英》,与张悦、卢藏用相友善,徴拜右补阙。传世作品《美原神泉诗碑》,唐垂拱四年(年)立,篆书,碑高厘米,宽65厘米,于年在陕西富平县美原镇被发现。此为双面碑,碑阳额用隶书题“美原神泉诗序”,碑阴额用小篆题“大唐裕明子书”。碑中记载了尹元凯与友人在美原县金栗山(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地区)中发现“神泉”的经过。此碑笔法峻严,线条劲瘦,张力十足,因字结体,方圆兼备,竖画多有悬针,结体字形略显修长。《美原神泉诗碑》在明代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清代毕沅的《关中金石记》、王昶的《金石萃编》均有记载。此碑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参考资料:《中国书法历史》《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国书法大字典》文献借阅一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