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2025/7/13 来源:不详

题僧房(王昌龄)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夫子”的美誉。诗人的少年和青年时光,主要是在家耕田读书。诗人曾前往嵩山学习道家学说。诗人北游边塞地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而立之年的诗人,考取进士步入仕途。

诗人的仕途并不顺利,不久被贬官外放。诗人被贬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不注意细节。性格豪放的诗人,对于官场的了解太少,导致同僚诋毁。诗人遇到朝廷大赦,在返回途中被叛贼杀害。一位大诗人,就此陨落文坛。

诗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佛法走向昌盛的时期。佛教与儒家的文化融合,对诗人产生深刻影响。诗人未入仕途时,曾经游历四方。诗人曾游历嵩山、山西五台山,这些佛法昌盛的地区。诗人在这些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诗中已透出淡淡的禅意。

诗人的仕途之旅,并不顺畅曾经多次被贬。但诗人每一次被贬之地,都是佛法昌盛之地。内心的痛苦,佛教的兴盛,促使诗人向佛教靠拢。诗人借此机会拜谒名僧,成为高僧的弟子。诗人被贬岭南地区,使他对南宗禅的了解更加深入。

六祖曾经在岭南地区弘法,这里禅风盛行。诗人在这里学到很多禅学知识。仕途的失意,促使他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佛教的忘记是非、坦然面对,是排解心中苦闷的良方。禅学所指示的方向,为诗人的解脱提供了方向。佛禅无形中成为诗人的精神支柱。

作品欣赏

诗人通过白描的方式,绘制了一幅僧房山水画。满园盛开的棕榈花,使禅房呈现生计盎然。青苔悄无声息地进入了禅房,衬托禅房更加幽寂。生机勃勃也好,悄无声息也罢。他们都各行其是,无言相对。各自的香气在禅房中弥漫开来。

空、静、淡、闲的气息,从诗中扑面而来。妙不可言的禅境,蕴含在万物的色相中。禅是动的,也是静的,动静不二蕴含其中。在动静不二中,探寻生命的本原。盛开的棕榈花,悄无声息的苔藓;喧嚣的僧院,寂静的禅房。动静交替、和谐圆满,这些都是事物的本性。

禅即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在二者的交替中,在事物的色相中悟道。棕榈花、苔藓都是有限的事物本性。诗人正从有限中,体悟到玄妙的禅意。一花一叶,都是佛性的自然流露。其色、香都能指示心要,体悟禅机。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对生命的体验过程也是禅。这只有鲜活的生命能证,不是语言文字能表达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是禅宗的主张,一切言说都是徒劳无益的。诗人将禅意寄寓自然,实现了不言道道自现的意境。南宗不提倡“知解宗徒”的悟道方式,强调心境合一。从自然的物象中体悟妙啼微言。

诗文的最后两句,其禅境是文字语言无法实现的。异香来自哪里,它到底是什么?异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空灵之境中,获得大自在师生命气息的流露。这是人与万物真如本性的自然展现。生命气息的流动、充盈,使禅机更加生机盎然。

全诗中,诗人没有流露自己的意图、感想。借助自然的声色、神态,来呈现佛理禅意。通过非文字的意象表达,来诠释禅意。全诗情、景、事、理相得益彰,禅趣、禅境、禅意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沾花一笑”,令人寻味无限的禅心佛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0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