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意生身谈佛道两家的区别
2025/6/1 来源:不详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楞伽经卷三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佛告诉大慧菩萨,有三种意生身,即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这个意生身,是根据佛菩萨意愿所生成的身体,不同于凡夫色身,属于法性的妙用和显现,诸佛如来以三昧法性为身,显现种种功德妙用,具足种种庄严之相,这个身体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不是四大能生成的身体,也不是四大所造的身体,如同四大所造,也就是说跟我们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身体看上去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却不是实有的一个身体,可以称为太虚之身,太指的是清净到极点,虚指的是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不能说绝对存在的一个身体,也不能说绝对不存在,就像观世音菩萨在般若心经里面开示的那样,“照见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身体是圣者法性般若的显现,是绝对平等无二的自性。
佛家和道家对修行诠释有不一样的地方,佛家的目标是证入无极的虚空法身,证入空性,能够生成种种意生身,无极者,道之体也。道家修行,先求身中太极⊙,佛教修行以证入法身为要,法身即是○,所以佛教谈得比较多的就是证入空性的道理,般若智慧,三昧法性,自性寂灭,全部都是○的道理,这个符号代表的是虚空,无极的意思。
其实说到这个佛教的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在道家也有相同的说法,就是元神,道家的元神就是佛教的意生身,道家的修行以有入手,证入身中太极,再证阳神,后行炼神还虚之功,证入空性,而后炼虚合道,形神归一,如同吕祖修养经里面说的,“修行之士,性命双修,形神合一,故能长生。”
修行人如果想修成真正的道器,必须做好还虚之功,还虚之功,在于对境无心,见一切相,无形无迹,万象俱空,了无四相,(四相就是金刚经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前念不生,后念不迷,六根大定,不染一尘。道家所谓金丹大道,以得药为上;然必明心见性为主,方为最上。佛教所言八万四千法门,种种有为无为,以证入法身为要,以明心见性为根本,以普渡众生为功用,有同有异,从究竟果体上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佛教的优势在于明心见性。
由于两家信仰追求不同,佛教一般比较感性,在普渡众生方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释迦牟尼更是把种种秘密之意悉数公开,虽然这也同时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让很多人对佛教的八万四千法缺乏一颗敬畏之心,而道家择徒而授,根据弟子不同根器,传授深浅不同的法,得到真传的很少。在后期,佛教大都成就者并不重视这个色身,把这个身体当成一个臭皮囊,而道教以身体为实有,以长生不死为追求,可以说,是非常现实理智的,但是究竟上来说,两者依旧相同,因为佛教内有报身成就之法,在修行到八地以上,可以以无漏心力,转化这个凡夫分段虫身为圣者微妙色身,这同时也是龙树菩萨所提倡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神仙是没有影子的,纯阳的仙和纯阴的鬼都是没有影子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和我们凡夫的身体不一样,同时佛菩萨的意生身也是没有影子的,太上老君开天经里面说,“老君曰:秘化之初,吾体虚无,经历无穷,千变万化”既然是虚无之身,那必然是无极之体,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包涵一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圣者再得道之后,虽然本体虚无空灵,而能显现出种种微妙庄严色身之相,这就是意生身,我们可以理解为,法身从镜子中的映射,投影的一个色相,因为这个法身,无法以色身见,所以一般诸佛菩萨会根据自己的本愿,显现法身的一部分出来殊胜之相,来形成这个意生身,但是本体都是一样的,只是色相怎么能完整的形容我们这个万德圆满,殊胜微妙的法身呢,所以佛才立法身报身化身,三个名目,来帮助我们理解。
所以金刚经里面释迦牟尼说到:“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本文仅分享作者个人心得,若实修请参照祖师大德所作之论为主导,以经法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