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的第一易错点总把如来当成释迦

2023/10/7 来源:不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深受佛家弟子所推崇的一部大乘经典。大乘意指所渡者众,既然能渡者众,那么大乘经典,必然是义理深奥、甚深难懂。其实相比于大般若经,金刚经中所提及的佛学概念,并不是很多。然而呢,即便是那些个佛家弟子,都耳熟能详的概念名词,也有可能会让初学者,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对于佛家弟子来说,最基础的概念名词必然是“佛”,“佛”是对觉悟者的称谓,比如“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燃灯古佛”,佛是清净之相,是庄严之相。“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来之“佛”,如果说众生具有“众生相”,那么“佛相”即为离众生相之相。离众生相之相,非为无相,而是具点三十二相。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无从具足三十二相,所以呢,具足三十二亦为离众生相之相。

如果说“佛”是佛家的基础概念,那么“如来”就是佛家的核心概念。“如来”是真如佛性、是真如三昧的总称。“佛”跟“如来”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比如我们不能把释迦牟尼佛改称为迦叶佛,也不能把释迦牟尼佛改称为燃灯佛。而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燃灯佛,我们都可以称之“如来”。楞严经云:如来有七常住果,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陀跟须菩提对话时,须菩提能否观见佛陀的身相呢?想来必定是能观见佛陀的身相的,要不然为何要说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呢?那么在经文中佛陀开示须菩提“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就不应当理解为“不可以身相得见释迦牟尼佛”。

金刚经开示学佛之人,不仅仅要离身相,还要离法相,离果相。因此呢,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或许你会说了,要是“如来”不应当理解为“佛”,那么“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中的这句经文,又要怎么解释呢?乍看之下,似乎这句经文中的“如来”应当所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好像探讨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昔时在燃灯佛所,于法是否有所得的问题”。那么不管释迦牟尼佛昔时是否曾在燃灯佛所,不管释迦牟尼,是否于燃灯佛所于法有得无得。当时的“释迦牟尼”都不应该被称之为“如来”。即便是已然得到授记,也不可即称为“如来”。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应当理解为:“是燃灯古佛始开觉悟之后,才得以创建出真如三昧的如来境界吗?”。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因此呢,“如来”非从法得,非从法生。“如来”本自具足,并不需要由从燃灯古佛始开觉悟,而得创建出真如三昧之如来之性。

知一切相皆是虚妄,见相离相,依真语者,谓为如来;依实语者,谓为如来;依如语者,谓为如来;依不诳语者,谓为如来;依不异语者,谓为如来。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依如来,则见相离相,不生缠缚。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6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