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学佛的人,有这三大特征,恭喜你,你走

2023/6/10 来源:不详

很多人学佛,只知道一味的诵经拜佛,并不知道要按照学佛人的要求去做。平时口念弥陀,遇到困难时,呼天抢地。甚至遇到事情,愚痴到自己不想办法解决,只是一味的求佛保佑,希望佛慈悲救苦救难。这种人,其实是学佛走错了路造成的。

真正学佛,学的是佛的精神,学的是佛的智慧,学的是佛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求佛,最后只会一无所得,反而会变得更加的愚痴,切记切记

学佛以后,会出现许多的状态,其中正确的状态,都是积极的,阳光的。有些人不明白学佛究竟怎样才算是走对了路,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学佛,有这三大特征,恭喜你,你走对了路!

一、学佛以后,感觉自己充满了智慧。

作为学佛的人,诵经念咒是必修之课,不论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有相应的佛经来进行指导。然后学佛的人,才会有所依傍。佛陀为了让人们正确地修行,就讲了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现在身处末世,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真正能做到这四依法的,已经是少之又少。但是作为四依法里面的重中之重“依法不依人”,至少学佛的人是要做到,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此,就要深入经藏,让自己有辨别是与非的能力。

如果你平时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地,并且都是善良的,都是依止佛经的,恭喜你,你学佛走对了路。遇到事情,你不会人云亦云,即使遇到困难,自己也会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坐以待毙,甚至是求佛保佑消灾消难。

一个人有了智慧,就会真正认识到,佛只是讲出了修行的奥秘,佛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且,讲出的佛法,只是让人们在遇到任何困难,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他并不是磨灭你的思想,让你做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废人。而是让你在事物中,帮到别人,提升自我。

二、学佛以后,心地变得更加慈善。

佛教讲究行善积德,其目的就是让人在任何时候,都安心、坦然。有的人以为学佛后,就会拥有无量福德,其实,真正的无量福德,都要靠自己去修。佛教中很注重因果,主要目的就是让人能认识到,做坏事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恶果,从而让人发自内心地去行善积德。在行善积德的过程中,才能积累无量福德。

这个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东西,必然会影响到与它有联系的任何东西。学佛也是如此。

因为学佛不仅仅是从外在戒掉人的一些不良习惯,还要一个人,学会从内心来改变自己。一旦发生改变,他的改观将非常大。从最开始,他就会逐渐变得慈善,助人为乐。

佛教中讲修行有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虽然能让人失去自己的一些财物,或者是与人分享自己对佛经的领悟,但是其内心,会真正地觉得,这样做,才是最幸福的。长此以往,他影响的,不仅仅只是自己一个人,也会带动周围的人,与他一起行善积德。

所以修行,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当你学佛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对比自己的以前,如果你的心地变得更加慈善,恭喜你,你走的路是对的。

三、学佛以后,内心越来越清净。

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无论在快乐时,或是痛苦时。在快乐时还要好些,特别是在痛苦时,他都认识不到,人的痛苦,都是因为人的心念所引起,只要将心念改变过来,认识事物的方法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他将很容易地走出痛苦。

佛陀讲法将到了一个关于般若的问题,所谓的般若,也就是智慧。佛陀讲般若法,用去了他二十二年的时间,足见般若所涵盖的内容之广,内涵之深。但是无论它的内涵有多深,无非就是让人能得到真正的清净。

真正学佛的人,就是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真正学佛,不是看你诵了多少经,念了多少佛,打了多少禅坐,而是看你是否真正地领悟佛陀的用意,降伏其心,使其清净。佛教中有句话说: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无。意思就是这样。只有真正明白了佛经的内涵,才能抛弃各种无名愚痴,明心见性。

所以,愚人求佛不求心,圣人求心不求佛。真正能做到这样,你的内心只会越来越清净。能做到这样,证明你走的路,是对的。

学佛以后,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一个个的特征,都要自己去辨别。如果无法辨别,不妨将它们都放下。其实,真正能放下各种状态,也是一种智慧。

学佛的人,自然会有很多福报,但是如果过分地享受这些福报,自心没有发生变化,对佛法的领悟没有任何改变,就是在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福报。最终也会耗尽福报,同时导致自己一无所得。所以,学佛的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佛陀的那些要求。即使进展很慢,总也比一无所得要强得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