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漫谈空是什么

2023/4/7 来源:不详

在谈“空”之前先说一个(据说是南隐禅师的)故事。有位信徒某天忽然自觉彻悟了佛法,便到寺院找师父印証。师父为他奉上香茶再听他详细道来。可是当话匣一打开,信徒便没完没了的说个不停,让禅师无从插咀。于是,师父为他添茶时往他的杯里注茶,杯子满了,师父还在继续注,直至茶源源溢出杯外也没有停下来。信徒看到后不觉惊叫:“师父,别再倒,杯子已装不下茶了!”师父反问他道:“满了的杯子装不下茶,难道满了的心还可以装得下佛法吗?”

这故事让我们对“空”有初步的理解:有些人在生活上不断追寻财富和学问来充实自己,却没察觉到这样做的同时亦把自己的心灵堵塞了﹔没有空间,心灵便无法好好运作,更未能腾出心神深入理解人生。

空,虽然看来是无一物,却有其奥妙!

这听来比较抽象,让我尝试以道家的一个比喻来解释,《道德经》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指的是三十块辐条需要接在一个车毂上,才能构成一个车轮。因为车轮中央有空间,才能套在轴上帮助车轮转动,发挥车的功用。

这比喻令我们明白到虽然世界看上去是实体,但当中存在着空间,发挥神奇的功能。

佛教的“空”是超越一般所讲的空无,有更深层的意思,下面再详细介绍。

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宇宙的本体及其衍生的自然规律“缘起”,从而証得至高无上的智慧。佛陀明白到宇宙本体非常深邃玄奥,超越了世间的知见和日常经验的理解,故此不可以直接用凡间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性质﹔一旦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就会被扭曲,就不是真正的本体了。像《道德经》中所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什么佛陀也像老子一样,认为本体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呢?佛陀在証悟后曾思忖应否向众生宣说佛法,因为实在太深奥而无法明白。直至大梵天来劝请,佛陀遂以慧眼观察世间众生的根器,然后才决定为众生说法: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为妄想执著,不能証入。(撮自华严经)意思就是:虽然众生同样具有佛性,但因为太过执著而无法証悟。现代(末法时代)众生固然执著世间名利,可即使暂时放下俗务去修佛,但当遇到语言文字表达的佛法时候,他们便随即执著语言文字当为佛法,运用世间成见而扭曲了理解,成为了“所知障”。

佛陀用“空”来代表这个本体,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只有佛及大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在甚深禅定境界时,才真正体会宇宙万事万物的空性。凡夫只能从有限的知识及观察来理解空,我们唯有通过修証来逐渐提升智慧,等到开悟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空。

一般人误认为,宇宙是客观独立存在,而人和其他一切事物都只是存在于其中各自分离的个体。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意识到宇宙万事万物都不能离开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宇宙编织成一张非常复杂的因缘网,正如《道德经》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宇宙一切人、事、物的变化都在这因缘天网中。

按现代科学的混沌理论(ChaoticTheory)来说:宇宙本体可说是一个动态系统(dynamicalsystem),现时因缘条件的一些微小变化,经过在系统中长期的连锁反应后,在将来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即所谓“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和佛教无常之理相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