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揭开菩提和般若的神秘面纱

2023/1/3 来源:不详

“菩提”和“般若”这两个词都常见于佛家经典,“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译,都包含有智慧的含义,我们一般会把“菩提”与“般若”当成两个佛教术语,“菩提”与“般若”总是会让人觉得蒙有一层神秘的面纱,若即若离的让人似懂非懂。我们一般会认为造成这份神秘感的原因大概有三:宗教术语的缘故;梵文音译的缘故;不能切实掌握佛家义理指向的缘故。

或者我们会认为,宗教免不得会带有神秘属性,宗教术语自然也会蒙有神秘的色彩,所以呢,蒙在“菩提”与“般若”上的神秘面纱是揭不了、揭不开的雾。难道佛教术语就非得神秘吗?其实不然,比如作为佛家核心概念的“慈悲喜舍”就一点也不会让我们觉得神秘。因此呢,蒙在“菩提”和“般若”上的神秘面纱是可以揭开的、是揭得开的。

如何去揭呢?简单地用意译来替代音译就能行得通吗?不妨先试一段:“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意译来替代音译这段经文就成了,“三世诸佛依智慧波罗蜜多故得无上正真智慧”。替代之后读起来得多别扭,很显然用意译来替代音译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见,“菩提”与“般若”并不能只是简单的两个术语,并不只是包含有“智慧含义”的术语,而应当是包含有丰富涵义的两个概念,两个佛家概念。

“术语”是术,“概念”是道。“术”可以神秘,“道必须明白”。不再把“菩提”和“般若”当成术语,从概念的层面上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菩提”和“般若”的真正含义。概念需要从场景中确立,那就让我们从“心经”中确立起“菩提”和“般若”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吧。

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慈悲”是观自在菩萨的标签,心经以观自在菩萨来作引领,说明“慈悲”是心经的纲领,是心经的指向。“菩提”和“般若”中不仅要包含有智慧的含义,更应当包含有慈悲的含义。

学习过《大般若经》的人,都会知道卷的大般若经中有多卷是义理层面上的辨析,最后却要用一个慈悲的故事来作收束。说明了“慈悲”是“般若”的指向,“般若”是为了能够“慈悲”。因此呢,心经需要以慈悲的观自在菩萨来作引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中的“行”,应当与“色受想行识”中的“行”同一个含义,“行深”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修行很深”,“行”应当理解为“逻辑”,“行深”应当理解为“逻辑严谨而深密”。(行,为什么应当理解为逻辑,小编会在另一篇文章中为大家分析)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理解为“观自在菩萨是在般若波罗蜜多中拥有了慈悲的信心,坚定了慈悲的信心,践行了慈悲的拔济”,那么“般若”就是:升起慈悲的智慧;是坚定慈悲的智慧;是满足慈悲的智慧。而“菩提”呢,就是表现为慈悲的智慧。“三藐三菩提”指的是,真正的智慧并不必表现为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表现为慈悲的智慧。

“菩提”和“般若”这两个佛家概念并不神秘,只是“慈悲”通常不能见容于众生的习气,因此“菩提”和“般若”多做音译。先不明白地告诉你正真之意,其实也是一种慈悲。心经告诉大家要快去学习般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学习了般若、掌握了般若,就能建立起慈悲的信心、坚定的慈悲信心,然后就能拥有表现为慈悲的大智慧(菩提萨婆诃)。

“般若”是让你可以慈悲的智慧,“菩提”是表现为慈悲的智慧。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