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修中达不到一心不乱请补习这个理论和法
2022/12/3 来源:不详白癜风早期症状及治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066811740156666&wfr=spider&for=pc
新年放假期间,被三五道友约去品茶论道,茗香飘散之际,特有一番风味。
同道见面,所谈最多的无非就是如何实修,但谈到后来,都会说到同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一个法门,在刚开始实修时,似乎效果还不错,也有一点空静的感觉,但没过多久杂念就来了,杂念一起就会越来越多,造成整个打坐过程中始终杂念不断,二三个小时全是白坐。
道友们还说到,他们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都不止一种,细数之下,发现他们用过的方法之多、内容之杂,几乎包含了现在所有流行的法门,有人甚至把显、密、道、卜筮、硬气功等,都逐个学了一遍。
问他们为什么前后学了这么多方法,答案也是出人意料的一致,就是某一个方法在潜心修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总感觉到不得其门而入,于是又换另一个,换了一个方法之后也觉得难以有进展,于是又换一个方法。
有学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刚开始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听的声音上,但是没过多久,注意力就被声源带走了,如果左边有声音,注意力就会跑到左边;如果右边有一点声音,注意力就会不由自主的跑到右边声响的地方。
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耳根上,在刚开始时还行,但没过多久就守不住耳根了,不由自主的会想到别的地方去,如果这时候身上的酸麻胀一来,再加上心跳呼吸这些微动,思想根本就守不住耳根。
最糟糕的是,思想似乎自己会循声想物,听到了汽车声,思想就想到了汽车上;听到了风雨声,思想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风雨;听到了狗叫声,思想又想到了狗。
有一个修学观呼吸法门的,也说碰到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做不到不主动去调整呼吸,也就是做不到任由身体自己去呼吸,总是不由自主的要去调整呼吸。
第二是随着呼吸时身体的微动,牵走了原本在鼻端的注意力,注意力变得一会儿在腹部,一会儿在鼻端,一会儿又在胸口的乱跑。
第三是感觉到注意力不稳定,好像注意力自己会变来变去,有时候注意力如酒杯大,刚好覆盖住鼻端,有时注意力只有一个点,有时注意力又好像换了一个方向似的,总之每次的状态都不一样。
这几种情况,非但在观呼吸时会出现,在参话头、意守丹田时也会出现,总是无法让注意力始终停在一点上,只要时间一长,注意力就到处乱跑,有人甚至连十秒钟都撑不到。
还有一个是修念佛号法门的,但是念着念着就走神了,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嘴巴上,也同样会走神,如果一边念名号一边观想,则不管是出声念还是心念,没多久就找不到所观想的图像了,若是只观想而不念名号,也同样发现所观想的图像会消失。
还有人说,他修学南怀瑾先生的般若观心法门好多年,理论上很清楚,就是要找到前念已过,后念未生的中间那个空隙,结果观了好多年,总感到脑子里杂念多得跟一团乱麻似的,似乎同时有好多个念头在脑子里乱转,根本找不到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隙。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给他们概括了一下,无非这么两种情况。
一,凡是修学有为法的,也就是提起一个心念,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都是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地方,心念会不由自主的到处乱跑,做不到制心一处。
凡是修学无为法的,即放下注意力,达到万念放下、万缘放下的,一放下反而杂念汹涌,越想放下杂念越多。
其实这一些问题,并不只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的修行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也就是所谓的“学道如牛毛,成道如麟角”吧。
所以人们常说“学法门容易,入法门难”,现在社会上要学到一个法门很容易,南怀瑾先生的书上,其他人的书上,或者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通过这些法门得止得定呢?
那么,造成他们不得其门而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唯一的原因就是理论不明!理论不明就导致用心的方法不对,心法不对则境界功夫就上不去,若能明白了理论,则心法境界功夫无非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无论是学佛还是学道,都有大量的理论需要学习,其中有一个关键理论,就是提起与放下不二,就是提起即是放下,放下即是提起,放下与提起本来就是一回事!如果不清楚这个理论,或者信不过这个理论,那就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因为提起或放下这一念,其本身就是杂念,一个杂念就会勾起各种各样的杂念,最终导致纷飞的杂念蜂拥而来,人也随之越来越烦,相信每一个实修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那么,如何才能不产生杂念呢?如何才能不让杂念纷飞呢?或者说,如何才能找到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隙呢?
很多人在实修过程中,为了对付汹涌的杂念,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三种。
一,用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来达到制心一处,美其名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不知道集中注意力这一念,本身就是杂念,越用劲集中注意力,等于自己在用劲起杂念,自己越用劲当然越会激起更多的杂念。
二,就是用放下的方法,放下所有的注意力,放下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