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写旅行日记溯源玄奘文化之旅
2025/4/8 来源:不详1
8月18日,为了配合孩子完成暑期写一篇旅行日记的作业要求。
我们一家五口于早8:00驱车两个小时,行驶公里,从西安长安区我家来到位于铜川市西北郊玉华镇玉华宫风景区进行一日研学旅行。
返回西安后,陪同孩子花了2天时间,对玉华宫风景区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就旅行日记的写作素材进行了梳理。
建议孩子以玄奘纪念馆景点为重点,着重讲讲玄奘的故事。
以下内容讲述,展现了玄奘精彩绝伦的一生,分享给大家。
2
「圣洁童心」
三藏法师玄奘俗姓陈名袆,隋开皇20年(公元年)生于河南偃师,自幼尊古贤怀伟志,器貌不凡,13岁奉敕为僧。
「精进不息」
玄奘废寝忘食,苦研佛法,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立志西行」
玄奘广求佛法,顺川江而下,辗转至长安。遍谒众师,发现各家学说不一,立誓远游西方求真经,澄歧义。
「大漠苦渡」
唐贞观三年,(公元年)玄奘随就食之饥民违禁出关,孤身西行,循白骨马粪之迹苦渡大漠。曾4夜5日无一滴水沾喉,口腹焦燥,几将殆绝,宁可就西而死,誓不东归求生,强行进发,终见青草甘泉,俯而就饮,人马俱苏,走出沙漠。
「高昌拒留」
高昌王尊崇法师,执意挽留,愿供养终生,令国民为其弟子。玄奘以绝食坚辞。高昌王愧疚不已,派人护送法师西行。
「风雪凌山」
葱岭险峻,冰雪聚而为凌,春夏不消,登涉险阻,众人悬釜而炊,席冰而卧,经7日方出,冻死者十有三四。
「巡礼圣迹」
玄奘于唐贞观六年(公元年)抵达印度,凡遇高僧大德便停留参学。寻访佛祖圣迹,菩提树下,五体投地,至诚瞻仰。
3
「那烂陀寺」
玄奘留学于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学瑜伽论,凡五年。又游印度各国,历时四年,再返那烂陀寺。
「曲女盛会」
印度18国王及僧众盛会曲女城,请玄奘法师为论主。法师高踞狮座,立大乘教义辩服论众。僧众争为法师立美名。国王赠予珍宝,请法师乘象,命贵臣陪护,巡众告唱,表彰法师所立佛理无尚完善。
「东学还成」
贞观十七年(公元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回国。
「荣归长安」
贞观十九年(公元年)春,玄奘携大量佛经返回长安,京城僧俗,倾都罢市,宝帐盈衢,华幢掩日,轰轰隐隐,欢迎法师荣归。
「长安译经」
法师先后在长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授徒讲经,开设译场,翻译佛经。
「诏入玉华」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年)六月,皇帝李世民在玉华宫敕召玄奘入宫避暑休养。
「辞不归朝」
皇帝在玉华殿会见法师,再劝其归俗,共谋朝政。法师力表弘扬佛法之志,婉言谢辞。
4
「御赐袈裟」
七月,皇帝御赐玄奘百金云水磨衲袈裟一领,珍宝剃刀一口。玄奘进表恭谢。
「圣教御序」
八月,皇帝应法师请,在玉华宫为刚译成的《瑜伽师地论》作序。序成,曰《大唐三藏圣教序》。群臣僧众齐会庆福殿,皇帝尊让玄奘于上座,隆重宣序。
「圣教序记」
太子李治恭闻御序,亦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再入玉华」
公元年(显庆四年)十月,玄奘上表,请于玉华寺设译场,获准,遂率四大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同往玉华寺。
「大般若经」
玄奘率众弟子历时三年,夜以继日,在玉华寺译完卷帙浩繁的《大般若经》。计二十万颂,十六会,合成六百卷。法师了却平生大愿,说:“此经与此地有缘,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诸位徒众,宜当欢舞庆祝。”
「创法相宗」
玄奘的学派形成中国佛教之重要宗派,曰法相宗,又名玉华宗,曾盛极一时,并传至日本,至今不衰。
「佛法交流」
玄奘以伟业名天下,中外僧人纷纷来玉华寺拜师求学,高徒如新罗国沙门神昉,日本僧人道昭、智通、智达等,玉华寺亦成为中外佛法交流中心。
5
「佛祖足印」
释迦足印乃佛门圣物,玄奘亲礼佛祖圣迹,虔敬拓印,精心仿雕于玉华寺,朝夕礼拜供养。
「金刚宝座」
玄奘在玉华寺敬造释迦佛像,手书《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等语,铭于座侧。金刚宝座至今犹存。
「圆寂玉华」
玄奘为弘扬佛法而殚精竭虑,一日不慎,于肃成院后渡渠伤胫,遂寝疾不起。自知无常期至,令弟子录其毕生佛事功德,将衣物资财尽散众人,于公元年(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夜圆寂于玉华寺,时年六十四岁。
「京城举哀」
四月十五日,百万人聚集长安,为玄奘法师送葬,夜间露宿墓旁者达三万人。玄奘灵骨初葬白鹿原,公元年(唐总章二年)四月八日迁兴教寺。
6
「高山景行」
玄奘不仅是中国唐代伟大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也是杰出的世界文化伟人。他的崇高精神和毕生功德业绩为世世代代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