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风不动许多人都把佛陀的话给理解错

2025/1/17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癜风崔永玲 http://www.ykhongye.com/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屁过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了。

大文豪苏轼学佛参禅已久,于是就喜滋滋地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随后就差遣书童把诗送给佛印禅师,让他评一评自己的禅定功夫。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屁过江的故事

可谁知佛印禅师看过后,笑了笑,只在苏东坡的诗上写了两个大字:「放屁」,然后交给书童带了回去。

苏东坡看到后大怒,立刻过江去找他理论,而此时佛印早已锁门出游去了,只在门板上写了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轼自愧不如,自己并没有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

那么,所谓的「八风」究竟是指什么呢?「八风不动」又到底是什么意思?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在佛教里的「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称」──就是称赞,例如有人说你的修行很好、看起来很庄严、很有悟性等,这些称赞,让人听了心里很高兴,就是被“称”风吹动了;本来平静如水,却泛起了波浪,这就是众生境界。

「讥」──是讥笑、讽刺,甚至是责骂。这些举动会让人感到羞辱,心里也因此而愤愤不平,即是被“讥”风吹动。

「毁」──是毁谤。听不得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甚至报复心重。一旦有人毁谤自己,心里就十分不爽,这即是受到“毁”风吹动。

「誉」──是称誉。当有人对我们进行褒奖、称誉,甚至是戴“高帽子”时,我们会对这种名声和荣誉感到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就是被“誉”风吹动了。

不为八风动,则不生憎爱

「利」──是利益。当眼前收获了金钱利益,或者突然转运,事业成功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时候,必然感到喜出望外而失去了原本内心的平静,这就是被“利”风吹动。

「衰」──是衰败、失败。当我们遭受生活中的各种失败,事业、家庭、人际交往,甚至遭遇病痛和挫折等等,情绪一落千丈,这就是被“衰”风吹动。

「苦」──是苦受、烦恼。当一个人身临苦境,或者他的烦恼太多,以至于身心难以继续承受,内心就不再安宁,这就是“苦”风。

「乐」──是快乐或快乐的感受。当人的身心感到快乐,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家庭、事业等各方面都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容易得意忘形,迷失初心,即受到“乐”风吹动。

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

在生活中,这「八风」于人是不可避免的。

《大宝积经》云:「不为八风动,则不生憎爱。」

又云:「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

外在环境往往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影响,顺喜逆忧是人之常态,因「八风」吹动而产生贪、瞋、痴、慢、疑等各种烦恼,因此憎爱不断,烦恼不息。

那么我们能从佛经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般若」就是真正的智慧和定力

《心经》中的观世音菩萨,即观自在菩萨,其名号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呢?

「观」可分为内观与外观: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

「自在」是指自身的解脱无碍。「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了一切众生种种的音声,是一切在苦恼中的众生称念菩萨求救之声音。

正是因为菩萨有大慈悲和大定力,才能做到丝毫不为「八风」所动,自在清明,悉听世音。

《心经》中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就是真正的智慧和定力。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学佛修行,就是要学般若的智慧,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内心清明不为外物所动,才能真正的超凡入圣,获得解脱和自在。

正如《达磨二入四行观》所说:「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做人切忌起恶念,只动善念且不执着,心中无喜无悔,不受波动,就是圣人的心和菩提心。这样的真心修行才是「冥顺于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