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间空间所行布施谓法布施
2025/1/1 来源:不详我们读《金刚经》就知道,财布施远不及法布施,可一般人哪懂得法布施。我们都认为给人家布施财产就是善德,其实真正的善德并不是布施财产,而是布施法,让众生开悟,让一切众生明白自己活在自己的梦中,从梦中觉醒,这种法施之会才是真正的大布施。给捞月的猴子布施再多的月亮,那不还是镜花水月吗?
《维摩经》中,菩萨用超越时间的方式开示法布施,他说到:“法施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所谓的法施之会是没有前后的,实际上没有前后就是没有时间,要超越时间才可以。用这个时间的角度来开示他,因为超越了时间也就超越了空间,也就超越一切凡夫相了。时间空间是怎么来的?是心里生起的最初的妄想之一,当形成了形色的时候,就有了空间感,然后形色的对比就是时间感。时间空间是最初妄念产生的一种错觉,今天的科学家反而把它当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背景了,甚至还给它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定理。实际上世间的凡夫都很难超越时间空间,这是个误解。如果以为财布施就是布施的话,这个善德就很浅,这是着相布施,是在梦中的布施,这不是大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因为是着相,让众生也着相,大家就永远都醒不来了。必须先开悟,先得住在法身,无形无相的供养,这才叫真供养,这是法布施。
那什么叫无前无后的这种法施之会呀?维摩诘长者就继续讲:“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这一段就是慈、悲、喜、舍、六波罗蜜的意思。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就是慈、悲、喜、舍真正的来源。菩提是什么呢?就是获得了无上乘的知见,明白了只有心,没有物,一切唯心,明白唯心无物的道理了以后,这个就是菩提了,当然唯心无物里也没有我,把自我三义(恒常义、别他义、主宰义)都破除了。这样的菩提的状态,就能起慈心了,也能起悲心、喜心、舍心了,这就是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慈、悲、喜、舍自动就发生了。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这些是梵语六度原来的发音。
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就是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就是禅定;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这里又加了一点稍微详细的解释,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檀波罗蜜自动摄悭贪,悭贪就是吝啬的意思。因为要摄持悭贪的众生,所以才有了布施波罗蜜这么一个法门。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什么叫化犯戒?就是能够教化犯戒的众生,所以才会有所谓的持戒波罗蜜这么一个法门。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要让众生明白无我的道理,所以起了忍辱波罗蜜。如果“有我”在,就忍不了辱,明白“无我”法才自然能够忍辱,所以忍辱最终目的是来源于“无我”,最后止归于“无我”。
以离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罗蜜。精进是因为没有身心,忘掉身心,不着身心相的时候,自动就精进了。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这种以菩提智慧摄持的四禅八定超越了凡夫的四禅八定,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般若波罗蜜的阶段,也就是进入一切智的阶段。否则,凡夫也可以修四禅八定,外道修四禅八定修得也很好,但他们没有办法起般若波罗蜜,就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够,他们不是以菩提相的认识(菩提相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空相)。菩提相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以空相的认识、以无我无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样一个认识,才能够证入般若波罗蜜。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起于空就是讲述空法。为了教化众生,要教化他们有一种空法,教化他们一切是空。不舍有为法,因为本来无为,所以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在众生那儿自动就会化现出他们认为的有为法。而起无相,菩萨内在是无相的,在凡夫那里示现受生,而实际上菩萨这个地方是任何作为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做,在凡夫的梦境里,好像是菩萨生了、菩萨老了、菩萨讲法了、菩萨病了、菩萨死了,这就是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菩萨这个地方是从来没有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