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个平凡的女人,却孕育成就了伟
2024/12/22 来源:不详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http://baidianfeng.39.net/
小孩子在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上,相信母亲的作用是最大的。从出生后授乳开始,母亲便无私地把最好的养份给予子女,并提供最亲切的保护,令他们健康成长。若果子女生病或是遇到危难时,母亲更会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生命,来救护他们,令其得以完全康复,达至安全之境。因此之故,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中,母亲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不同的社会环境里,皆以孝养母亲为最上的德行。
佛陀的教法很重视因缘,我们能够出生于这个世间,当然父母亲是我们极重要的增上缘,我们亦是靠着父母亲的荫庇之下而成长。到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当然要报答父母亲养育之恩。但在父母亲的缘分比较上,母亲那慈爱无私的形象,往往更为我们所乐意亲近,为我们所感激与爱敬。因此,在佛陀的传记中,亦不乏看到佛陀对于他母亲的记载。在不同的佛陀传记中,亦记述着佛陀与母亲的各种因缘。
一、生母——“平凡”的摩耶夫人
释迦牟尼的生母,便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又称摩诃摩耶夫人(梵语Mahā-māyā),意译为大幻化。她是古印度北部小国天臂城善觉王之长女,天臂城与迦毗罗卫国分属毗邻,同是释迦族人。摩耶年长后嫁给了迦毗罗卫城净饭王,成为该国王后。可惜婚后久无所出,乃至四十五岁之时,一夜梦到一位菩萨骑着六牙白象,自天而降,入于夫人右胁之中,随之梦醒,身心格外舒畅,不久发现已有身孕。当分娩期近,摩耶夫人乃依当时习俗,返回娘家待产,回程中途经属于其父的蓝毗尼园时,乃入园内稍事休息,园中有一大树,名无忧树,华色香艳,枝叶茂盛,夫人欲攀树枝时,便在这时产下太子。传说当时有九龙喷水,洗浴太子。这在中国记载是四月初八日,因此后代乃以此日为“浴佛节”,借以纪念释迦太子诞生。
摩耶夫人产下太子后,便携子返回迦毗罗卫国。然而七天之后,摩耶夫人便去世了。经典记载因摩耶夫人之功德善行,命终后往生于忉利天宫。到佛灭二百余年之后,阿育王曾来此蓝毗尼园朝拜,并建有石柱留念。后世在此建有摩耶夫人祠,以纪念摩耶夫人的功德。
在不同的佛传中记载,摩耶夫人在佛陀一生中,曾经出现了好几次,例如释尊出家苦行,身心疲弱到无法支持的时候,摩耶夫人曾从忉利天下来探望慰问;最后当佛陀入灭时,摩耶夫人亦再从忉利天下来,说出偈颂,以示唏嘘。最重要的一次,是佛陀成道之后第七年,曾经上升忉利天宫,为母摩耶夫人说法,令她证得须陀洹果。借此因缘,摩耶夫人将永不堕于恶道,在七次往生人间天上之后,必得究竟解脱。这也可说是佛陀为他的生母种下了究竟解脱的因缘,作为对母亲生恩的一种报答吧。
二、养母——“平凡”的波阇波提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之后,摩耶夫人逝世,于是由姨母波阇波提抚育成人。波阇波提又称摩诃波阇波提(梵语Mahā-prajāpatī),意译作大爱道。她是摩耶夫人的妹妹,与其姐一同嫁与净饭王,成为王妃。到摩耶夫人去世后,波阇波提夫人便担任起养育太子的责任,并协助太子长大后,通达书数、技艺、武事等能力。
乃至太子离开宫廷,出家修行,悟道成佛后,返回迦毗罗卫国度化释迦族人,波阇波提夫人亦与净饭王一起皈依佛陀座前。到净饭王去世后,波阇波提夫人曾三度要求出家为尼,均被佛陀所阻止,因佛陀认为这样会障碍僧团的纯净。
后来,波阇波提夫人请求阿难协助,阿难于是从另外的角度,向佛陀提出了问题。他问佛陀,女性是否也可以修行解脱道,证的初二三果,甚至是阿罗汉果呢?佛陀回覆说这是可以的,女性修行人,也可以证得修道四个果位。于是阿难便以波阇波提夫人曾对世尊有养育之因,在太子出生后,她便以母乳授之,她是佛姨母、奶妈、养母、授乳者。因此阿难请求佛陀,容许妇女在如来宣说的法律中,也能获得出家修行的机会。佛陀最终首肯,并立下尼众的准则,使令遵守。结果波阇波提连同五百释种女子,一同出家为比丘尼,在僧众精舍附近,别立尼院,由她带领着这些比丘尼,精进修行,最终得证阿罗汉果位。摩诃波阇波提成为佛教第一位比丘尼,亦协助带领着尼众的起居修道,为当时保守的印度社会,开出了女性出家修行的道路。
到了佛陀宣布即将三个月后入灭的时候,摩诃波阇波提不忍见到佛陀入灭的情景,于是取得佛陀的同意,与五百比丘尼一起先行入灭,结束其最后的一生。
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如何能上报父母恩呢?相信就如佛陀般,度化他的父亲和两位母亲一样,引领他们踏上解脱之道,应该是最上的报答吧。
三、法母——般若波罗蜜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对于佛陀的永恒怀念,令致对佛的各方形象探索甚多,甚至对佛陀母亲的形象亦抽象化起来。由于释尊乃是悟入诸法实相而成就佛果,因此可说,由此悟入之的智慧而生出佛陀,故成就佛果之“般若波罗蜜”便被称为佛母。
这说法早在般若经结集时便被提出了,在《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是深般若波罗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须菩提!得是诸法因缘故,名为佛。须菩提!以是故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
经中提及到,以深般若波罗蜜之故,令生起佛陀之十力、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的能力,而佛陀正因为具备这些功德智慧,所以得名为佛。因此,可以说般若波罗蜜能生出佛来。跟着同经之〈问相品〉便说明“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正式以般若波罗蜜为佛母了。
而《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解释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三昧唯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
因此,大乘佛教认为父母之中,以母亲的功劳最重,成佛则以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最重,故佛以般若波罗蜜作为佛母。后来流传的般若系经典,很多皆冠以佛母作为经题而予以尊重的。
不过,随着佛教流传逐渐普及而世俗化及密教化之后,佛母这个观念却在后期佛教中,又再被重新具体化,而成为晚期佛教的一些诸天菩萨的名号,甚至后来被套在佛教人物的身上,使佛母的名称及形象愈见泛滥,失却了原始佛教时期佛陀母亲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