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第七佛陀为观自在菩萨

2024/11/28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前言:“深密”在梵文叫做samdhi。Samdhi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一个竹节、一个竹节,一段一段这么接下来,是故真谛译作《解节经》。求那跋陀罗译作《相续解脱经》。相续之意,正是从竹子一节一节地相续这意义来翻译,易与佛家讲心的相续、身的相续混淆,而且用“解脱”一词过于严重。

“解”即解释、解明,不能说是解脱。菩提流支译作“密意”,以示佛的密意。佛的密意等于一个竹的结,前面我们很容易通,可是到了结就难通了。所以这就等于佛所讲的密意。

密意的意思就是语言之外所含之意,没有明白地讲出来,他虽然用语言来表达,但读者却须理解言外之意。这个samdhi,真谛翻译的经就讲四个节,有一个“令入节”,就是所说的东西是不究竟的,可是为了让你入这个解脱道,因此我就这么讲,吸引你来。等于佛说有什么福报,你听见福报就相信佛教,就想学佛。佛说有福报的意思是令你进到佛道来,如此而已,这是他的密意。像这样一举例,你就晓得什么叫节。节的意思即为含有密意。唐玄奘译作《解深密经》,翻译得很好,使人明白它是解释佛的深密意。

日本现代学者高崎直道认为,所谓“深密”,有“系结X(A1A2A3…)而叫做B”这种形式的意思,由于X不表出,所以当用B来表达时,如果B含有A1A2A3等意义,便可以说B道出了X的“深密”。

在这里,B便是言说,须了解B所含有的A1A2A3等,才能理解离言的X,那便是知佛密意。

《解深密经》的结集约略与《入楞伽经》同期,而《入楞伽经》亦同样被弥勒瑜伽行派视为根本经典。在此经中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即是佛内自证智境界无可显现,唯藉识境而成显现,所成的显现,用识境的道名言来说,便即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对照高崎氏的解释,智境便即是X,识境便即是B。X不可说、不可表达、不可显现,于是即由B而成可说、可表、可显现。B说出X的“深密”,即是《解深密经》的主题思想。

唯识家强调“转识成智”,强调“转依”,其所转,实际上即由B转而成X,亦即由识境转成智境。若用弥勒瑜伽行的道名言,便可说为转舍藏识而依如来藏。

所以,研读《解深密经》,必须从“唯有识境才能表现出智境”这一观点来理解,这亦是弥勒瑜伽行派的基本立场。若将之完全比附为唯识,那恐怕便始终是识境范围内的事,此亦恐非陈那论师之本怀,亦非玄奘法师之传授。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七、第八两品,说果的密意,第七品为菩萨果,第八品为佛果,今观自在菩萨所问,即依菩萨所得果及如何得果而问。

观自在菩萨所问,可分为三分。第一分问十地,第二分问波罗蜜多,第三分综合前两分而问。

问十地,依菩萨的清净分而问。

问波罗蜜多,内容甚广,依次为:问六波罗蜜多、问四波罗蜜多、问六波罗蜜多各各差别、问波罗蜜多所得异熟果,然后问及杂染与清净,最后又建立三波罗蜜多(软、中、上)。于此诸问,佛皆依密意而答。

问十地与波罗蜜多,依十地果而问随眠及粗重断,重要的是,问及证果相以及菩萨之现证,问其功德及过失。最后,问及一乘,归结本经。

读者可能有一个疑问:既然本经是说观修如来藏的经典,那为什么还依波罗蜜多来说。此则须知,深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不二法门,即是如来藏。释迦先说般若,目的是说深般若波罗蜜多,因此现在即不离般若波罗蜜多来说如来藏的观修,然而这亦不能只说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便通说六波罗蜜多,同时还要更说四波罗蜜多。

笔者对前六品皆依文句诠释,那是为了方便初学,于第七、第八品,不打算这样做,对名言不再详细诠释,因为现证果已离名言句义,如果还用众多的名言句义来说果的密意,很不适合,反容易令读者落在名相之中,为众多名相所困,如是反而难以掌握果的密意。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

此即问诸地各有几种清净,诸地如何摄此清净分。这即是以清净为各地的现证果。于下面经文当知:菩萨的现证果,非由作意而得,非由舍离而得,这即是不二法门的意趣。观自在菩萨所问,实为引起佛的密意而问,全品皆同此体例。

经中所说“极喜地”即“欢喜地”。所谓欢喜或极喜,即是密乘所说的“大乐”,亦即如来法身功德。由如来法身功德始能有识境显现,是故以世间的显现为大乐。初地菩萨证得大乐,是即证入如来法身功德。

此中“难胜地”又名“极难胜地”。因为五地菩萨要通达世间技艺,即是通达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等,还要懂得外道的宗教,术数、天文、地理、星象等,是故说为难胜。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

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佛说四种清净:初二三地分别摄前三种清净,第四种清净则摄四至佛地。所以此中便有次第:

初为意乐清净。这即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可以说为胜义、世俗菩提心双运,但其密意则可依次第说为:一者,心性(识境)与如来法身功德双运;二者,如来法身功德与如来法身双运。

次为增上戒清净。这里所说的戒,并非说一般所持的戒律,亦不只限于菩萨戒,所以无上瑜伽密续,便有无上戒的施设,此依不二法门而施设。

三为增上心清净。于心清净得增上时,即心法性显露,已悟入智识双运境界。

四为增上慧清净。菩萨现证所得,不名为智,称之为慧,此即次第证入智识双运如来藏的慧,至佛地,则现证自然智,同时起后得智,于起后得智时,便即说为增上。

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

以下所说,除首分外,其余的形式都是:由A圆满,而未能A1,是故于此分中便未能圆满,经精勤修习,此分即得圆满(施设为B);接着,由B圆满,而未能B1,是故于此分中便未能圆满,经精勤修习,此分即得圆满(施设为C),如是环环相扣。

依这个程序,即是说,A虽圆满,但同时引生未能圆满的心理状态A1,菩萨的修习,即是令A1亦能圆满,而且须与A无相违而圆满。此即十一种清净分能摄诸地。

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

胜解行是菩萨修习的基础,能于修习中现证胜解,且能随顺此胜解,便说为得胜解忍,地地的超入,即由地地现证的胜解忍而来。

1.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2.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3.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4.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5.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6.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7.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8.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9.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10.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11.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诸分所未能得的圆满,可将之依次开列如下。由此次第即知诸地菩萨所须得的圆满。

1.即前说之未能得胜解忍→2.于微细毁犯未正知→3.未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4.未能得多修习而住三十七菩提分,未能舍对等至及法的爱→5.未能观察诸谛道理,及未能舍离涅槃与轮回的分别→6.未能对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及厌于生死而未得无相→7.未能住无相而修习→8.未能住无相而舍离功用,是即有作意,由是于相不得自在→9.未能于通达言说,即未能于用言说宣说密意时得自在→10.未能现证圆满法身现前→11.未能遍一切所知境,无著无碍,妙智妙见。

如上所说,即为地地超越所须得的胜解忍,菩萨住于一地,虽清净分圆满,但同时即有胜解忍不圆满,此即上来所说。上列的胜解忍不圆满,由世间说至出世间,由识境说至智识双运境界,此即上面所说的密意。所以,成佛并非舍离世间而成,而是无舍离而舍离,是即地地超越,所谓圆满,即是无舍离而舍离圆满,若作意舍离,即此分犹未圆满。

对于无舍离而舍离,不要以为是很难的事,佛家称之为“尽”,其实凡夫亦有“尽”,如超越婴孩状态而至少年,于少年时,婴孩状态即尽,少年不需要作意舍离婴孩状态,然而此婴孩状态,实已无舍离而舍离。菩萨的地地超越亦即如是。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

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

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

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

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

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

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上面说十地与佛地,是即上面所说的十种犹未圆满得圆满,由是而成超越。

又,“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此句依藏文应解说为:“初地菩萨证得二喜:出世间之心喜及殊胜之大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此说初地菩萨已能出离(喻为心识已能离开荧光屏),得出世间,于是心喜;更能证得如来法身功德(喻为住在荧光屏中的人能证到荧光屏的功能),于是殊胜大喜。心喜与殊胜大喜是即二喜。玄奘译不洽。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重,为所对治?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

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二者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说十地菩萨及如来地,各有二种愚与一种粗重,此中所说的愚,即是菩萨安住于地上的心理执著,此中所说的粗重,即由此执著而来的心理负担。此亦可与上面所说的十一清净分对应参阅。

将十一分与诸地对应,复与诸地的愚对应,如是通盘观察,即能胜解十地与佛地的密意,此前已说为“尽”,说为无舍离而舍离。于根本自然觉性中既名言句义尽,是即作意尽,是故由“尽”即可地地超越。此重密意甚为深密,若与密意相违,便不能无分别、无所得。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8%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