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刚经中的三句式,其实是三重境界

2023/10/10 来源:不详

北京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佛说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谓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熟读《金刚经》的佛法修行者,对佛祖在《金刚经》中所说的这种三段论句式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

因为佛祖在说法之时,常用所谓、即非、是名这种句式,来说明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即立即破之心,使佛法修行者在此短短的三句话之中,即可迅速的领悟到佛祖从有入无扫除一切法相人我的深意。

如果真正地领悟到了佛祖在三段句式之中所说的真义,便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这简短的三段句式,其实暗含着佛法修行的三重境界在内,只要能够彻悟其中的一段,便可以功德无量,一通百通的领悟到佛法的甚深奥义,从而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下面用“所谓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这个三段句式为例,来给大家抛砖引玉,说一下暗含于其中的三重境界,欢迎大家斧正。

“所谓布施”,是第一重的有之境界,为什么说是有呢?因为在这个境界里,我们虽然大概知道了布施的智慧,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去做到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必须要随时随地都护持自己的布施之心,用来遣除无始劫来的悭吝贪著习性。

因为世人之本性,常常执着于有一个“我”,所以难免便会生出悭吝之心而不能舍弃自身本有之物,所以必须要有执着之心去专修布施之道,是一个刻意修行的境界,这个境界随各人的心量不同而时间有所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等到有一天,当布施如流水无痕,习惯成自然之后,布施之道的有之境界也就大概修得差不多了。

“即非布施”,是第二重的无之境界,等修行到了第二重境界时,就要从自己的心中将布施之心这个执着去除,非者,远离也,只有将布施之心去除,然后才有可能达到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之境界。

如果做不到三轮体空,便难免会生出人我之心,执着于有我之施、有人之受、有布施之物碍于心中,从而生出无尽烦恼,虽然布施之道本是善法,可是当善法常萦于心之时,善法也会成为障道之病,到了那时,与恶法无异,所以必须要从心中将布施之心去除,这样无善无恶才能获得“无所执”之果。

修到了“即非布施”的无之境界,便会远离人我法执,得到三轮体空而悟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之中,从此远离烦恼是非人我,所以“即非布施”,其实是一个舍弃善法的过程,做到如佛祖所说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是名布施”,是第三重的圆融境界,在经历过了第一重的“有”,第二重的“无”这二个境界之后,便如雁过寒潭一样的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第三重的无碍圆融境界,何谓圆融,就是内外一如,表里合一。

虽然我们在行为上对一切万缘都有所布施,可是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却又并没有对布施之道所产生的执着之心,施与不施,都是如太阳照耀万物一样的纯粹而无私毫欲望,当施则施,纯任天意,不假人为。

在这三个境界之中,“有”的第一重境界是刻意的执着于布施,是为了对抗心中的悭吝习性,“无”的第二重境界是有意地放下心中的分别、执着之心,非如此,则善法亦成执着而难以见道,到了第三重无碍圆融境界时,如太阳之东升西落,万物之春种秋收一般,无所谓布施,亦无所谓佛法了。

佛祖在《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博大精深的,都是为了开显众生的般若波罗蜜多之智慧,只是随顺众生机缘而得之有多有少,一心修持《金刚经》的众生,当深入信解,自然可得无量无边之功德而见性成道,言之不虚,知者知之,得意而忘言,则入道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