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原则,是让我们从现象当中脱离开
2023/8/13 来源:不详“非说所说分”,这部分内容是让我们从实质受用上对现象的分别差异有大概的了解。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修、理解和感受,我们对真理和佛祖所描述的境界有了概括的了解。修行佛法的原则,无非是让我们从现象当中脱离开。现象对我们生命的约束是非常明显的,当你心情有境界不得解脱的时候周围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对你自身的力量、生命结局和轨迹统统都有影响。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我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过来以后,并没有办法在生活境界当中改变一切,而是无奈地接受一切,这是人生痛苦的地方。人这一辈子被生活的经历所牵扯,让自己的心情不得安宁。心安才能理得,你的心灵获得安详以后,才能够真正得到你所应该有的东西。本身我们的福德跟智慧都是圆满无碍的,对生命的庄严是超出我们意识范围的。就是说我们本身的福德因缘威力,对我们生命境界的装点和庄严绝对超出我们的意识心。
怎么理解这个道理呢?比如我们现在心里有件事,从人性角度来说要想办成这件事就需要费尽周章去求人,这是所谓人生常理。但是你真正掌握佛法真理的时候不尽同此道,从真实生命基质当中会发出力量,这种力量促使以你为核心的外缘全部聚拢。我们从生命现象来说时常会有很多无奈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出现的时候作为常人是没有办法的,只能逆来顺受。但是修学佛法的人会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凭着我们意识思维心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某种方法和形式突然出现境况的转机产生事相的变化,这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
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后边一句“柳暗花明又一村”,但能看到柳暗花明结局的人很少,往往只看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最后连楚霸王还乌江自刎嘛,这就是不参悟真理。不明了真理,对自身生命状态不能进行最佳的调整,而让自己成为被动受制的状态。佛陀可怜我们这些众生,因为这个动机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
如何让我们从现象当中解脱获得圆融无碍的生命原动力?具体是让我们跳出生命现象的约束而进入到完全解脱的状态,让我们生活经历当中所碰到的种种疑问也好种种事相也好迎刃而解,首先在因缘法性上是如此。如果继续深入修行,在你现象生命的作用基质上会发生质的变化。
身体是我们现象界生命现象的作用基质,这个基质在没有明了真理的时候会顺应我们烦恼性的规律运行下去,会有好坏现象出现,我们还是没有得到解脱。世间的种种办法、种种学问、种种信仰统统是为了寻求生命的解脱,把你的生命寄予某处。这样看似有所解脱,其实还是那样,这是外道天人修行的禅定状况。佛法般若思想空性真理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现象界生命的作用基质的问题。
能够从基础上改变,整个从有为相法的空间进入到无相自在解脱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般若思想空性真理。这个般若思想空性真理也只能是种强说,并非真实有。我们所说的道理并非真实有,充其量叫做解释。你认为这个是实有也不是空性真理,你否认它也不是空性真理,统统都落入相对境界而成就众生烦恼性。
为什么叫众生烦恼性?所谓众生者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缘和合必须是在相对境界里头,而相对境界里头的东西是有生有灭,有烦恼性,由无明而支撑。我们不明了这个道理去学佛,用的功夫全在无明世界里。什么叫无明呢?作为众生的本质你没有改变,什么叫众生的本质?现象生命的作用基质是有思维心,而思维心所对的面是生灭法(相对境),所以产生了烦恼性(生灭性),修行佛法的人要明了这个圆满的真理。
如果能明了这个真理,你的能觉性所对的境界跟平常所对的心境不尽相同。我们在房间里头看外物(用六根对着外境)的时候,一般人会认为所对境产生。要是这样子倒好办了,我们可以闭住眼不看这一切,耳朵不听这一切。但是能吗?非常难。外道天修行所谓法的时候他们闭到深山老林里头去凝思妄想,他一直在想,似乎超出六尘境界了。比如道士修内丹怎么修呢?他是要想身体里头怎么变化,好像是离开外边的六尘了(色声香味触法),他忘了内所依的六尘境界并没有离开。
他内所依的六尘境界依然存在,身体会产生感受,他身体的变化以及心情的变化还在里头。就像我们平常高兴的时候身心愉快,对周围的世界好像可以很大度,对一些不顺心的事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候的境界跟你忧愁时候所对的境界是不是一样呢?这就很复杂了。
你六根所对的外所依六尘境界(外是身心外面的世界)是没有偏执性的。别管你恨它也好,不恨它也好,它统统都在这儿摆着。但是你里头还有个它你看得见吗?我们不看这一切的时候心里头还会有感受,那是烦恼根(那是我们执著的东西)。外面的东西无所谓,坏了就换了吧,但是因为它而产生的心态叫烦恼根。
因为执著会产生某种感受,叫内所依六尘境界(也叫内缘所依六尘境界),那是人看不到的,表现成喜怒忧伤悲。你说“这些是怎么运用出来的呢?”“怎么感受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意识这些呢?”换句话说,这也是我们明见本性的最大障碍。我们遍见一切法的时候发现恰恰一切法就是由能觉心和所觉境产生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会随着时间空间消失,会绵绵若存,甚至几年一辈子都在那儿,这是我们的障碍。——摘自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2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