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直解離相寂滅分第十

2022/6/6 来源:不详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當時須菩提深深地了解《金剛經》的義理,感動得流淚,很高興的告訴釋迦牟尼佛:「真難得啊,世尊!您說這麼深奧的經典,我從過去得到慧眼以來,還沒有聽過這麼深奧的經典。」

「慧眼」是什麽?我們不是有肉眼嗎?肉眼再上去就是天眼,天眼是能看見肉眼看不見的行相,但是不能了解它正確的意義。「慧眼」是看見了行相,並且也能了解其正確的道理。

須菩提又說:「世尊!假如有人聽了《金剛經》以後,心中沒有疑惑,能夠接受,能夠懂得,就能生出實相,就是無所住生出的清淨心。那麼這個人就會成就第一稀有的功德。」按理說,實相應該不叫做相,不過這邊還是翻譯成「相」字。可是,須菩提緊接著在後面補上這句話:「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如此講實相就沒有問題了,因為講到實相就不可執著實相。經文從此一下,一講到新的名相,佛一定會在後面立刻補上「即是非相」,好把前面那個相對消掉,時時刻刻提醒人「不要著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須菩提繼續說:「世尊,我今天聽到這麼好的經典,我能夠相信、了解、接受和修持,沒有什麽困難。未來世五百年以後,如果有人聽到了《金剛經》,也能夠相信、了解、接受和修持,這樣的人是非常難得的。爲什麽呢?因為這樣的人一定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爲什麽這樣講呢?因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這樣就捨離一切諸相,就是諸佛,意即離相成佛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前面須菩提那麼說了,佛就繼續對他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又假如有人聽到了這部經典,雖然沒有做到信解受持那麼好的程度,只要他不驚不怖不畏,沒有被嚇到,這樣的人也是非常少有的。」當然,所謂「希有,即非希有,是名希有。」「爲什麽這樣說呢?」「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一說什麼,立刻就泯相、不著相。「波羅蜜」就是到彼岸,而「第一波羅蜜」是指「布施度」。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一段舉的例子非常真實。佛告訴須菩提:「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六度中的忍辱度),如來說即非忍辱波羅蜜,這樣才是忍辱波羅蜜。爲什麽呢?須菩提,像我過去世被歌利王一塊一塊地割截身體。我在當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麽相都沒有,因此沒有生起嗔恨心。假如我在過去世被節節支解的時候,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該會生出嗔恨心。」如果在被割的時候忍住痛苦,是有相的忍辱。忍辱波羅蜜要做到等於非忍辱波羅蜜,這才是無相的忍辱波羅蜜。無相的忍辱,也就沒有痛相,無所謂忍痛,根本就生不出嗔恨心來。

前面講「莊嚴佛土,即非莊嚴佛土。」如果莊嚴等於非莊嚴,莊嚴就沒有相了。莊嚴沒有相但有莊嚴的實質,這個時候的莊嚴才是佛所要的莊嚴。真正做到無相的莊嚴、無相的忍辱,那是非常偉大的。所以忍辱到沒有相,身體被人節節支解時,都不會生嗔恨心。如果有嗔恨心,一定是有相,不是有我相,就是有人相,再不就是有眾生相,又再不就是有壽者相。這四個層次的相是越來越抽象的,不管它有多抽象,仍都是相,都會生出嗔恨心。

佛說:「須菩提!再回憶過去,我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當時,我也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原來佛過去生曾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他早已修到無相了,所以面對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就不會感到痛苦,也不會生起嗔恨心,因為「割即非割」,如果是有相的忍辱,一旦遇到大的考驗,或許就會承受不了,而生起嗔恨心了。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相都要離,每一件事都應該如此,只要一遇到相,就要立刻來個非相和它對消,才能夠脫離這個相的束縛而得到自在。所以佛又對須菩提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薩該如何發心啊?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必須要離一切相;能夠離開一切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發出來了。佛又進一步說明:「不應該住色生心,不應該住在聲、香、味、觸、法上生心,應該生出無所住的心。如果心有所住,就應該要立刻等於非住,把它對消。」此外,也不應住非色生心,也不應住在非聲、香、味、觸、法上生心。「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是最願意布施的,六度裡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度,但不應住在那個色上,當然包括聲、香、味、觸、法都不能住。佛繼續說:「須菩提!菩薩爲了幫助眾生、爲了利益眾生,應該要如此無住相布施,這是爲了眾生好。如來說:一切相,就不是相;一切眾生,就不是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须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段經文很重要,舉的例子都很實際。因為前面講的那些話,聽起來很奇怪,所以佛就補充說:「如來是說真話的、是說實話的;說的是如實的、是不說謊的、是不說奇奇怪怪的話的。」他要弟子不要把他前面所說的當做是奇怪荒誕的、是說謊騙人的,他強調他所說的都是真實的。

佛又說:須菩提!如來所得到的法,不是實,也不是虛。須菩提!如果菩薩住法布施,也就是住相布施,這就像什麽呢?就像一個人進入暗房,看不見什麼東西。如果菩薩心不住於相、不住於法來行布施,也就是無住相布施,就好像一個人有眼睛,在太陽光明照耀之下,可以看見種種東西。」佛舉這個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懂,又讓我們很清楚地了解住相與不住相之間有這麼大的差異。

但一般人會想:住相布施才看得到東西嘛!不住相布施就看不到了。這個想法和佛的說法正好相反,實際上佛講的才是真的。我們一住相布施的時候,心也就小小的,此時只會注意到所布施的那個東西,心也就關在那小小的相裡面,關在那個相的牢籠裡面,這就是「如人入闇」,就看不出去了;而無住相布施的時候,心量就會廣大到無邊無際,因為是拿這個廣大心來布施的,比較起來就好像「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佛說:「須菩提!將來假如有善良的男士女士,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如來以佛的智慧,知道此人,看見此人;他們能夠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這裡爲什麽講「悉知悉見」呢?因為前面舉例說「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如來的心是不住相的,當我們的心也無所住的時候,如來就悉知悉見我們了。當然大家要立刻警覺:「看見就是沒有看見,是名看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