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应该怎样正确认识
2023/1/30 来源:不详吃什么可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听听大德们怎样说
徐恒志老居士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过去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那时大家都默然不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互相默契。当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迦叶尊者,是禅宗的初祖。
中国的禅宗初祖,则是在梁时到中国来传法的达摩大师。自达摩大师传至六祖惠能,禅风鼎盛。那时悟入的方法,一般都是直接指点当人本心,使他明悟,往往只要一言相契,便直下承当,并不须许多言说。我们可以举下列几个例子,作为榜样:象二祖慧可曾向达摩初祖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但心原是幻生幻灭不可得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来,所以二祖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说:“我与汝安心竟”。二祖从此有悟。又象四祖道信,在十四岁时,到三祖僧璨处求道,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说:“谁缚汝?”他说:“无人缚。”三祖说:“何更求解脱乎?”他便于言下大悟。又象六祖教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之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也于言下大悟。可见古人是怎样简切了当。
三祖《信心铭》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见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又说:“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说:“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我们平时,其实也常有这种无念境界现前,可惜一般人都随便忽略过去,顷刻之间又万念俱生,不曾一把抓住,“啊!原来就是你”,来亲自体验一番。我们知道心念既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那末一定有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一段光景。当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假使我们能这样细细一参,去悟心一门,也就不远了。(以上,“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果读者能当下体认,便瞒你不过。)
净慧老和尚
从古到今,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不以语言文字取胜,但是从来没有完全摒弃语言文字。所以,以语言文字作为入道的方便,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使用。
藉教悟宗”,“宗”就是宗旨、目的;“教”就是语言文字、说的话,也就是祖师大德说的话。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怎么修,怎么做,你照着这样去做,照着这样去实践,才有办法“悟宗”。禅宗本身虽然是不立文字的,但是也要“藉教”才能够“悟宗”。如果没有借助“教”——教理行果的这个“教”,宗旨也是悟不出来的。
禅宗虽然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并不是说不要经典,而是说不要拘泥于经典。禅宗注重直入人心,自觉圣智,注重般若直观,当下承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整个大乘般若思想和如来藏思想都是禅宗成立的根据。不过,就流传广度和影响深度来讲,主要就是《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心经》《楞严经》《圆觉经》《坛经》等七部。
关于“不立文字”的真实含义,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他说:“所谓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
“不立”和“不用”是两回事。“立”就是执着,“立文字”就是执着于文字。叫你因指见月,你不去看月,却要死死地抓住指头不放,这就叫执着于文字。
六祖讲:“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六祖大师的这两段话,把“不立文字”和“不用文字”这两者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不用文字是错误的说法,因为离开了语言文字,佛法就没有办法流传,教化就没有办法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所以说,“不立文字”的正确理解应当是,不离文字,同时又不执着文字。三藏十二部是用文字表达的,整个《坛经》是用文字记载的,离开了文字,我们今天到哪儿去领会佛陀的伟大教诲,到哪儿去理解禅宗的根本精神?不光是佛经,就是世间的一切知识,我们要掌握它,也不能不借助语言文字这种方便。
我们不离文字,但是我们要善用文字,不执着于文字。文字是我们进入佛法大海的方便。古人把文字比做敲门的瓦片,我们要进入一个殿堂,可是门关了,我们怎样才能让里面的人知道呢?捡起一块瓦片敲一敲就行了,门开了以后,瓦片就可以扔掉,在门没有开之前,却不能扔,还要用它来继续敲。
在《金刚经》里,语言文字被比做船: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就必须借助一条船,这条船就是用语言文字织成的经教言论,在我们还没有达到彼岸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和利用这条船,等到了彼岸之后,我们再扔掉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法是非常非常的妙,非常非常的辩证,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具足智慧,善于体会,善于运用;既不要死于言教文字之中,又不要盲目地抛开经教;最好的办法是不离文字又不执着文字,善用文字又不被文字转。
济群法师
其实,教本服务于宗,宗也离不开教。当年,达摩祖师东来,以四卷《楞伽》印心。至四祖、五祖之后,将重点转至《金刚经》。除此而外,禅宗更有多达百卷的《禅宗全集》,比教下各宗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禅宗虽标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们仍很重视经教对修学的指导作用,所谓“藉教悟宗”。宗下这一传统,值得今天的学人认真思考,继承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