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如灯破千年暗

2022/10/5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心经》,几乎每个学佛的人都知道,能背诵者也不少。这部由玄奘大师翻译过来的《心经》仅个字,浓缩了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字虽然不多,但是字里行间意义深刻,所以很有必要去理解,并照此实践,如此便可以安顿身心。

《心经》的“心”是什么意思呢?可以分为六个名词来介绍。

1.肉团心,是人的心脏。

2.草木心,是物体的中心。

3.缘虑心,攀缘境界,思虑事物之心。

4.分别心,是人的执着,对于美,丑,好,坏,垢,净,多,少,种种分别的心。

5.集起心,是人的业识,世间的人,身,口,意,天天都在造业。造业之后就变成了业识。

6.不生不灭心,就是清净的智慧,也就是般若,也就是五蕴皆空。

前面的五种心,实际上就是心经所讲的五蕴,肉团心和草木心,是物质现象,又叫色蕴。而缘虑心、分别心、集起心,就是心理和精神现象,含有受,想,行,识的四蕴。第六种心是观自在菩萨修行到深般若的时候,照见到五蕴都是空的。

“经”在中国是指圣人的语录,印度圣人佛说的法被佛教的大翻译家们翻译成中文时称为佛经是非常恰当的。《心经》是救人济世的宝典,它能普渡一切众生。

《心经》代表的是大般若经的心要,也是佛法的核心。

《心经》主要是讲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陀出定之后非常认可观自在菩萨的观点,并欢喜赞叹。

“般若”的意思是大智慧,能够使凡人脱离六道,从烦恼及苦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到达永远快乐的彼岸。

开发智慧是佛教永恒的主题。有情与无情的区别在于意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知识,凡人与圣人的区别在于智慧。佛法的精粹就在于智慧,离开智慧讲佛法只是世间的知识和学问,释迦摩尼佛成佛以后所说的法都是由智慧产生的,所以听闻佛法就能得到智慧。成佛就是从智慧圆满到行为圆满,智行皆圆满者佛也。愚痴与智慧,如暗与明,一灯能破千年之暗。

“波罗蜜多”是出离、超越、解脱的意思。就是离开了烦恼和苦,也就是超越了烦恼和苦。

“般若波罗密多”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依靠般若智慧就能从生死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

《心经》一开篇就开门见山,点出了主题,即“五蕴皆空”。一切物质精神现象其本性都是空,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存在,然后用一连串的“无”来重复说明这个问题,告诉世人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诸法空相”,当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时,就能证得这种空相,并能解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问题,自然能“度一切苦厄”。

佛教徒在修行时一定要把对于自己身体的执着放下,再放下心理的妄念到心理及生理的自我都放下时,就是五蕴皆空。

那么什么是空呢?空不是没有,不是死亡。“空”,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主体的意思。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断运动的。

由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从因缘观来看,都是空的。事物存在只是一个表象,事物都是由因缘组合而生,不能单独生起,正是因为不能单独生起,需要众多因缘组合才生起,所以没有一个主体,因此皆为空。

当观照五蕴皆空时,如果知见不正,会使人变的消极,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认为身体既然是空的,就可以不必吃苦,可以对家庭不必尽义务,对社会不必尽责任,因为人世间不能永恒的存在,只是暂时的存在。如此理解,便背离了《心经》的主旨。

体悟了空以后,要好好利用“身体、生命”来做有意义的事,以积极的行动来利益众生,学习习近平同志“吾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所表现出来的慈悲与智慧。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表达心法及色法等诸法空相的。

一般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而凡夫感情上都希望事物是美好的,最好能够永生、有净、有增,而永远没有灭、没有垢、不会减。

有人生孩子,大家恭喜他;有亲人去世时,即使年纪很大,亲朋好友还是会悲伤和痛苦。也有少数人极端消极,认为有生就有死,看到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想,好可怜,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快要死的人了;看到花开了就想,唉,好没意思,过些日子花就要谢了。如此负面的态度看人生宇宙现象,太过消极,人生便如行尸走肉。

佛法在观察任何一种事物时,都要洞悉本末因缘,虽然万事万物都会消灭,但是在这个当下,就有其存在的事实和意义。

“不生不灭”,从个体现象来讲是有生有灭的,从整个宇宙来讲,从总体上来讲就是不生不灭的。

就好比水在零度以下就变成了冰,零度以上冰又化成了水,从水到冰,从冰到水。从冰的角度上来讲是有生有灭的,从水的角度上来讲,结冰不结冰是一样的,它还是水。这就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从表像上来讲是有垢有净的,从本质上来讲,从空的角度来讲,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讲,是没有垢没有净的。

“不增不减”,增加、减少是真是假?比如某大国拿走了一小国北方的几个小岛,大国版图增加了,小国的版图减少了,但就整个地球来说,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什么。当以超越时空的立场来看一切东西,便会发现所有一切事物的生生灭灭是不增不减的。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是说你若是无所挂碍,就没有恐怖,就不怕了。没有恐怖,就能远离颠倒梦想,一切的颠倒、梦想都没有了。

这个“无挂碍”是很不容易做得到的。打比方说,我什么都不想,就想父母亲。不错,这是孝道,虽然是孝道但这也是挂碍;再比如,我其他都不想,就想着儿女们。这是一种慈悲心,但也是一种挂碍。一个人拥有财富,他会害怕失去财富,想法子如何保护它;拥有地位,害怕别人窥视他的权位;拥有身体,害怕死亡的到来,在大众场合说话害怕说错话丢面子,这都是挂碍。总而言之,你放不下的就是挂碍,放下,就是无挂碍了。

唐朝有位德普禅师,临死前召集所有的门徒,问“我死了以后,你们准备怎样对待我呀?。”

弟子们立刻表示:“我们会以丰盛的水果食物来祭拜,开追悼会,写挽联。”

禅师说:“我死了,你们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不如趁我现在还活着举行这些仪式,让我开心以后再死,好不好?”

弟子们听了面面相觑,但又不敢违抗师命,于是布置了灵堂,准备了珍馐美味,写祭文,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禅师很高兴,对弟子们嘉奖一番,悠然坐化。面对死亡,禅师都如此自在,这就是放下了。

那么挂碍的主体是什么呢?主体就是我,因为有我,才有恐怖,才有分别,才有烦恼。下雨天看不到月亮,不代表月亮没有,月亮始终在天上,为什么看不到月亮,就是因为被乌云遮住了。智慧和五蕴不空,就是这样的关系。智慧就是月亮,五蕴不空就是乌云。

五蕴就是自我,因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智慧开发不出来。打破自我,即生智慧。

所以,一个人只考虑自己本身的利益,不会得到自在和解脱,只有放下自身利益,放下自我,以慈悲的心利益众生,才能真正的安顿身心得自在。

听经闻法·精严讲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