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贤我理解的中式渊源有自文藏
2025/6/26 来源:不详题记:紫贤笔下的“中式”取法唐宋,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营养并一脉相承。携风带月而来,扑面一股清新。
约紫贤的专访已有半年之久,每每因故推迟。此次机缘巧合,文藏记者受邀参加她的设计师见面会,席间相谈甚欢,亦不免感慨:“所有的相见恨晚都是恰逢其时”。
极致
最近热播的BBC《文明》第三集画卷天堂,紫贤看了N遍。
其中,主持人西蒙讲宋初画家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在战乱频仍回归和平,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大背景下,历史的跌宕启发中国的艺术家们创作出谋求平静的山水风景画。西方语境下的解读,执着于文明的标记,显然跟东方“隔”了一层。
依紫贤看来,此章节对李成《晴峦萧寺图》确有过度解读之嫌。她告诉文藏记者,西方视角看待神秘的东方艺术,有时会有些许“拟己化”“情绪化”,所以工作中向外方推荐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画作时,需要分析中式哲学思考下美学的呈现,更需要用故事来驱动内容。
而她本人的“细节控”,也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紫贤生疑的点在于,那一集里,特别是“可能是在后厨煮饺子的人”的版面,她放大截屏,仔细辨别“哪有饺子?”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表现在“紫泉清韵”的作品设计中,看似简单的彩釉三才碗,碗身束腰与托盘的比例、沿口外翻与手指拿捏的密切度、碗盖弧度与碗扣的层次对比、碗内与碗外格色比例搭配……
甚至于对摄影后期的修图,亮度、对比、饱和度、氛围、色温等也要逐个调整,以求完美呈现。对自己作品几近严苛的要求,可能源于她自幼即学习工笔画,之后科班学习设计,对感官极为敏感;亦可能出于本真,倾心之事需倾力而为,可谓匠人心性。
紫贤现任荣宝斋出版社副社长。国际版权经理。本科专业艺术设计,硕士攻读数字艺术,都为她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毕业后,先后供职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在中华文化艺术鉴赏和国际化推广领域有独到的理解和水准。
作为中式器物“紫泉清韵”·“好自在”品牌设计师。紫贤工作之余,器物设计,茶会雅集,文化沙龙研讨是常态。
最近的一次,在设计师见面会中,她以设计师和茶人双重身份与众友鉴茶、择器、论设计的思考。那日,北京的气温蹿高到30度,虽是暮春,俨然夏天的节奏了。朋友们从北京的四面而来,汇聚一地。
雅集未开始,紫贤已先到。打眼望过去,不得不说,人群中,她是最吸引人目光的那个。标志性的长发,黑裙,亭亭如荷,眉目清秀舒朗,神情端然,是大气的女子。画精致淡妆,配玉镯,点缀银饰,低调、典雅里见华贵,与当时的环境氛围极为融合。
中式
当天,在几架书柜之间,穿插开辟出一方闲适意境,中式器物,亦是中式设计理念。
其间,有器物赏鉴,杯盏争辉,亦有紫贤亲自设计的茶器专区。紫贤的器物设计,一贯有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之精髓。当日所摆的茶器,纯色系偏多,风格有明清遗风。三套盖碗,月光白泠泠泛冷意、霁蓝幽幽摩古情、豇豆红熠熠写深沉。
紫贤对文藏记者表示,她的中式设计,与多数人半路出家或仅仅宣扬中式概念不同,其设计语言基调取法唐宋,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营养并一脉相承。携风带月而来,扑面一股清新。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巧思和文化元素,使看似古意的作品中衍生出了新的生命力。
她设计的茶器,杯身抄写二十四节气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甚至从《红楼梦》中摘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等隽语。这倒解释了为何紫贤的茶器会被被诸多书画艺术大师选购收藏,或作为外交礼品赠予驻华使领馆。因为器物除了可用,本身就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独具文人性。
当日的雅集,亦深谙此理,大有将中式贯穿到底之势。除了格局和空间感,茶台的布置也颇具古意,以竹木茶席,见素抱朴,也是这年的风。茶器之外,另有漆器,花器,香盒,香插等。花器插着枝本植物或两束花,或者就孤绝只蓝釉梅瓶,遗世独立。
携泉品茗,是中国古代雅事,也是传承今的中国传统化中璀璨的瑰宝。紫贤表示,如今,在快节奏的都市活中,静下来喝杯茶,与三五好友分享彼此感受,交流得收获,本就是件素雅之事。
紫贤于茶事茶艺上颇为,多年修炼,有许多独到解。此次聚会,在她看来就是分享式雅集,落座便是朋友,所拘束,然洒脱就是最程度的将雅进到底。没有过多的客气,简单行礼之后,便开始行茶。镜头里,她气定神闲,端坐安然,取茶,注水,洗茶,分杯,擦拭杯底,行云流水一般,一道茶行完像一场仪式,观者所见已然是美,再接着品茗,饮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可谓身心俱舒。
紫贤对文藏记者说,她是拒绝表演的,她认为,喝茶本是自家之事,服务于。只有先把照顾妥帖,断定茶滋味,才能更好的推及。在娱己的过程里,情趣和品格渐渐形成,若别人也因此而感受到美好,那便是意外之喜了。
修行
紫贤表示,风雅其实最怕附庸,蜻蜓点水,研而未深,难免会“走火入魔”陷入“雅得好俗”的境地。她告诉文藏记者,譬如喝茶,讲究的是借茶之滋味,与的对话,与朋友的交流,与天地的融合,最终抵达心、境合。这个过程,最要紧是静朗、纯粹,喝茶亦是修。
分享的第泡茶,她了年以上老寿眉。紫贤说,老茶去燥,亦可作药,正好这天热,喝此茶正合宜。于器物上,铁壶煮或紫砂泡老茶皆可,不过,她还是了设计的最素朴的瓷盖碗,来寻求茶最本真质朴的感,汤色。
紫贤表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器物来催出茶性。杯杯盏盏皆有自己的气场。喝茶的过程最是性,众慢慢品味着茶味的由浅入深,约四五泡后趋于稳定。亦随意的交流着感受。席间,有两只宋代残瓷建盏,与满座看似完美的杯盏聚在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颇有禅意。约,喝茶的器物在历史河的经历也是场修。
而茶的修行也在水和器里进行着,泡后,老寿眉茶感渐弱,汤感亦稀薄,遂改换成今年的新茶猴魁。只第泡,即香扑,强烈的鲜爽感,可,新茶的锋芒毕露,与老茶的沉稳内敛是不同的。个恰如少年,个则似中年。
席间,紫贤介绍,猴魁属绿茶,沏泡宜透明玻璃杯,则赏形观态,者利于茶性发挥。温最好控制在八度左右,免得用力过狠。推杯换盏中分享活动已接近尾声。众人意犹未尽,但仍须留一点念想,以待下次。如此,倒有了一期一会的意味。
纵观整个茶事活动,好像传承般,由老茶新茶;由茶至茶器;由品茶至意会生活。正如习茶的流传,遗蕴绵。
图/王紫贤提供
文/赵闪闪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