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经究竟是围绕着什么核心来诠释悟
2023/5/31 来源:不详文:法妙明心
《心经》作为一部非常经典的修行指导,篇幅短小却能诠释了三科、四谛、五蕴和十二因缘,甚至是将修行的层第都有所阐述。多年来研究者无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和感悟,那么它究竟是围绕着什么核心来诠释的呢?
它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一个“空”字来诠释整个修行的体系,悟懂就能带来无量福报。
《心经》作为整个佛门中一部重要的典藏,被后人比喻为佛教经典的总纲,也就是说它是佛教修行体系的总论。而佛教中所有的经典也都是围绕着空来诠释的,所以佛教讲万法皆空,佛门也叫做“空门”,那么心经自然也不能够例外。
为什么《心经》这么看重空?
因为佛陀在开悟之后感叹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内心无明痴迷无法得证。所以《心经》也论述只有远离颠倒梦想,才能究竟涅槃。
什么是颠倒梦想?
佛陀曾经说过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说是虚妄呢,我们人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佛陀会认为这些都是虚妄的呢?
因为佛陀看待事情认为一切都是因为缘分促成的,也可以理解成是因缘纠缠。缘分起的时候,万事万物就会聚集在一起,当这个缘分尽的时候,就会各自散去。万事万物都是缘分的一种表相罢了。这个就是佛家经常讲到的“缘起性空”。
人就执迷在缘分表层的事物上面,反反复复在事物上面停留和打转,看到日出月落认为是物理现象,并不认为是缘起性空,看到水向东流,不会认为是缘起性空。这就是颠倒妄想。
你只有看懂了日出月落的真正本质,水向东流的真正本质,你才能真正的明白一切都是因为缘产生,因为缘结束。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的清净下来。
什么是空相?
在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是“相”。心经中多次讲述到色和空,实际上色就是有相,而空就是无相。
在娑婆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相,比如金木水火土的属性,他们各有特色,金是硬的,火是热的,所以在人们的观念就给固定在这个思维中去,比如火的属性是发热的,认为就认为火大概就是这样的样子,一旦火的形态发生了改变,人们就认为不是火了。
但是在佛陀看来,无论这个火怎么变化,它是否已经化成微粒进入空气,但是它本质还是火的微粒组成的,它依旧是火。
佛陀看问题不是这样单纯的看表面,他们认为这个是虚妄的,因此他们能够透过虚妄看到本质,看到火的本质构成是什么,哪怕是火的外形发生改变,本质也是火。所以佛陀就不会因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也就是心无所住,自然就有清净心。这个就是空的目的,你只有进入空相时候才能生出般若智慧。
所以说《心经》的核心就是围绕着“空”来诠释,它是在讲般若智慧,也是在告诫人们放下自己的执迷,向内修心,修清净心。愿大家六时吉祥,感恩阅读和分享,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