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次问遍学并答上
2022/7/12 来源:不详尖锐湿疣专家刘军连 http://pf.39.net/bdfyy/zjdy/210825/9360457.html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擅坚白之名,及脱俗高尚,亦江左须弥。凡所述作,莫非皆是实归之路。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苻书云:什是天竺大婆罗门鸠摩罗炎之子也,其母须陀洹人。什初诞生,圆光一丈,暨长超绝,独步阎浮,至乎归伏异学,历国风靡,法集之盛,云萃草堂。其甘雨所洽者,融、伦、影、肇、渊、生、成、叡八子也。照明之祥,信有征也。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今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上卷六事:初问答真法身,次重问答法身,次问答法身像类,次问答法身寿量,次问答修三十二相,次问答受。
中卷七事:次问答法身感应,次问答法身佛尽本习,次问答造色法,次问答罗汉受决,次问答念佛三昧,次问答四相,次问答如法性真际。
下卷五事:次问答实法有,次问答分破空,次问答后识追忆前识,次问答遍学,次问答住寿义。
(1)
遍学菩萨虽入二道,悉行悉知,而不决定取泥洹证。所以者何?本有不证之心,不舍一切故,理穷则返。如入灭尽定,先期心生,设复暂灭,时至则发。
远问曰:如菩萨观诸法空,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二乘道者观法生灭,何得智及断,是菩萨无生法忍?
什答曰:二乘虽观生灭,不别于不生不灭。所以者何?以纯归不异故。如观苦生灭,观尽不生不灭,但为尽谛(灭谛),而观三谛。是以经言,苦谛知已,应见如恶如贼,皆为虚妄,集谛知已应断,道谛知已应修,灭谛知已应证。
又声闻经言,入泥洹时,以空空三昧等,舍于八圣道分,以是故言尽谛(灭谛)为真无上之法。若三谛是实,不应有舍,舍故则非实也。经言实者,欲为颠倒故,于实法相,则非谛也。若不受不着,而不取相,则为真谛。不生不灭,其相亦然。二皆同归无相解脱门。
又声闻经言,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若无我则无我所,无我所者,则为是空,不可受着。若不受着,则是不生不灭。
(2)
问曰:诸佛虽非我所,云何则不生不灭耶?
答曰:不然。若实生灭,应可受着。又不应用空空三昧。如佛常云,一切不受,心得解脱,得泥洹。岂是虚言?若生灭可取着者,则是分别,非为实相。若非实相,不得以不生不灭为虚,生灭为实。但为生死粗观念心厌离故,说言生灭。如人远见青气,近无所睹。如是一切贤圣,皆应一道无有异耶?而大小之称,根有利钝,观有深浅,悟有难易,始终为异,非实有别。如人食面,精粗着品,而实不异。
前答云:遍学菩萨虽入二道,悉行悉知,而不决定取泥洹证。所以者何?本有不证之心,不舍一切故,理穷则返。如入灭定,先期心生,设复暂灭,时至则发。
(3)
问曰:无漏圣法,本无当于二乘。二乘无当,则优劣不同,阶差有分。分若有当,则大乘自有其道。道而处中,其唯菩萨,乘平直往,则易简而通,复何为要经九折之路,犯三难以自试耶?
又三乘之学,犹三兽之度岸耳。涉深者,不待于往复,往复既无功于济深,而徒劳于往返。若二乘必是遍学之所经,此又似香象先学兔马之涉水,然能蹈涉于理深乎?如其不尔,遍学之义,未可见也。
答曰:菩萨欲成一切智故,于不善、无记法中,尚应学知,何况善法耶?外道神通诸善之法,亦当学知,况贤圣道法乎?如人目见一切好丑之事,须用则用,若不用者,见之而已。菩萨如是,以慧眼见知一切法,直入大乘行者而行之,余二乘法,唯知而已。
或有人言,佛说遍学,为以导二乘人故。如佛本为菩萨时,虽知六年苦行非道,但为度邪见众生故,现行其法,既成佛已,毁訾苦行,说言非道。闻者即皆信受,以佛曾行此法,实非道也。若菩萨但学大乘法者,二乘之人谓,菩萨虽总相知诸法,而不能善解二乘法也。
又二乘法是菩萨道。所以者何?用此二道,度脱贪着小乘众生,取之则易。
又如人密知是道非道,便离非道行正道。菩萨亦如是,明知二乘行法,不能至佛,即离其法,行于大道。然行者虽学二乘之法,而不失其功,以成佛乘故。而小乘人钝根,不能通达大乘法故,迂回为难。大乘之人,利根智力强故,不以为难也。如能浮人,虽入深水,不以为难。九折三难者,此皆毕竟空智慧之分,不得以之为难。虽不能度,不期成佛为异耳。
以诸菩萨从发意以来所行之道,与毕竟空智和合。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施者受者,物不可得,是故非为难也。言三兽者,如兔不能及象马之蹈,马不能及象所蹈。如马要先经兔道,然后自行其道;香象要先经兔马之道,然后自到其地。菩萨亦如是,先经二乘之地,然后自到其道也。
(4)
又问:声闻、缘觉,凡有八辈,大归同趣,向涅槃门。又其中或有次第得证,或有超次受果,利钝不同,则所入各异。菩萨云何而学般若耶?心利者,不可挫之为钝;钝者,不可锐之令利。菩萨利根,其本超此,而甫就下位之优劣,不亦难乎?若云能者为易,于理复何为然?其求之于心,未见其可,而经云遍学,必有深趣。
答曰:学者善分别谛知其法。如有大德之人,往观杀生法。其弟子问之何故?答言:我未得道,靡所不更。或至此处,知其要脉,不令众生受诸苦恼。若以三解脱门观涅槃法,知断如是结使,得如是涅槃,三结尽得涅槃分,谓无为须陀洹果乃至罗汉,得漏尽涅槃果。
又如人眼见坑堑,终不堕落,假令入其法者,于法不证,不受信行、法行之名。以诸菩萨利根故,超出二乘,于大菩萨,有所不及了。如师子虽处于百兽,为胜也。如国王行百里,应中道宿,见有大臣住处,王虽在中入出,观者而无宿意,作是念言,此虽为妙,自知别有胜处。菩萨亦如是。
若入道慧时,分别观知外道禅定五神通法及二十七种贤圣法,所谓十八种学法、九种无学法,及辟支佛道,分别观已,续行菩萨道,得二种利益:一者,自了了知其法,用度众生时,无所疑难;二者,所度众生知彼体行此法,则便信受。若不尔者,同在生死,彼我无异,便不信受。
(5)
又问:若菩萨遍学,为从方便始,为顿入无漏道也?若从方便始,以何自验其心,知必不证,而入无漏也?若不先学方便以自验,则是失翼而堕空无相,酬可自反。若先学沤和般若,心平若称,一举便可顿登龙门,大夫何为遍学乎?
答曰:是事,佛于般若已说。菩萨入三解脱门,要先立愿,学观如已,心则厌离,为不取其证,我学观时,非是证时。以如是之心,入无漏者,终不证也。
又人言,菩萨先以二因缘故,不取其证也:一者,深心贪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于众生中,大悲彻于骨髓,不欲独取涅槃。虽知一切法中涅槃无为,但以时未至故,是名菩萨,于众生中,大悲之至,所谓得涅槃味,而不取证也。
复有人言,菩萨无量劫来,修习福德利根故,入三解脱门时,即深入无漏法,以此势力,不能自反。譬如大鱼随顺恒河,入于大海,不能得反,以水力牵故。尔时,十方诸佛现其身相语言:善男子,当念本愿,度一切众生,莫独入涅槃。汝但得一法门,我等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怜愍众生故,犹住世间,何况于汝?时菩萨信受佛语故,不取果证。菩萨遍学,义如前说。是故不得以乘平直往为难。
上卷
初问答真法身
次重问法身并答
次问真法身像类并答
次问真法身寿量并答
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
次问受决法并答
中卷
次问法身感应并答
次问法身佛尽本习并答
次问答造色法
次问答罗汉受决
次问念佛三昧并答
次问四相并答
次问如、法性、真际并答
下卷
问实法有并答
次问分破空并答
次问后识追忆前识并答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