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人意见不合来看看古代佛性论宗师是怎么

2023/8/13 来源:不详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1.html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1.html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1.html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1.html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1.html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1.html

作为佛教历史上的一名思想宗师,知礼对佛性论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山家山外之争就是知礼佛性思想产生、融合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知礼具有重要意义。

山外派希望通过《大乘起信论》理论内容的吸收而发展为正统流派,其中源清的“真心佛性说”及智圆的“刹那心即佛性说”作为山外与山家之间争论的思想依据对知礼的佛性思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与山外派佛性理论的争论中,知礼的思想深度又再次到达了怎样一番境界呢?在其对山外派佛性理论的批判中,即可略见一斑。

一、山外派“断九理一”的佛性理论

说起山外派佛性理论,就不得不提起《大乘起信论》思想的引进。《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学发展史上《大乘起信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曾在佛学演变进程带来了众多论证和探讨,后来在唐代华严宗法藏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佛教界取得了难以更替的成就。

当时中国的佛学研究主要有天台宗以及华严宗两个派别。其实一开始天台宗对于这本佛典是持观望态度的,然而来自华严宗实力的日益增强而不得不重新认识这本佛学书籍,从中吸收了大体量的理论内容。

到了北宋阶段,这本书被认为是观览佛学的渊源读物,诸多论师都以其为蓝本传经布道,不过每个人展现出了不同的认识观,“莫能一贯”。由于智顗所著的《金光明经玄义》一书带来广本和略本的冲突,导致了天台宗内部的山家与山外开始了论争之路。

令人遗憾的是山外派固守成规,认为《金光明经玄义》并非智顗本人的著作,追其原因是被华严宗提出的真心论所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山家派将妄心观的经义命作天台宗的核心理论,这就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在两者间。

山家把自己立为天台宗掌门人,对外宣称自己的兄弟门派山外派是“异端”,只因其华严倾向,反过来对自己的天台学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修缮。

天台宗依染净来解释“断九理一”,在流转过程中,清净染污一切善法,九法界把染污去掉,就是清净佛性,以这个方式来解释山外派。

来自山外派的源清提出的关于“十不二门”相关阐述,为山家提供了论争交锋的批驳点。他提出“真心佛性说”,将染缘与不觉作为同种对象,后者可以引申为无明的因缘果性,由于此佛因在万物轮回中此消彼长而得以修为长生。

在《维摩诘经》的理论方面,源清大师评价到众生了无遇净缘,虽然诸法义理存在于无住体的中间,但是到达三因佛性的层面需要法身法身种、报身种、应身种的共同加持,众生皆苦受难而追逐虚妄,只有将佛种深埋三慧,才可参悟到佛性本相之真如体。

天台宗圆教和别教对于无明和法性的判教观点,就从各种的立场角度展开并演变成了关于法性与宇宙平行世界关系的深入论述。

山家派不认同山外派提出的“缘理断九”思想,“于妄即真”这一论点是源清大师所推崇的。山外派智圆大师认为佛家之心性乃清净无漏之体用。

他将自己的思想归为水与波的结合体,被确立为天台宗教义体系的典范思潮。只把真如性作为现象来分析就不能达到真理的本质,只把虚妄心当作刹那意来看待就不能破除杂染的相根,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破不立,欲求真知还需深入义理层面发戒定慧的修持愿。

在天台宗看来,修行理性之法应存无明心间,将佛果报因进行彻底的通慧。

二、知礼对山外派佛性理论的批判

山外派在《十不二门》一书中没有体现出观心之理法,不等同于说他们不注重此法门的修为,也不像山家派对于山外派描述出的“刻板印象”那样是“直云直性”,“偏指清净真如”的。

智圆大师与知礼大师争论颇多,可以将其看作能够全面化映照山外派有关观心性思想主张的集大成者。

知礼大师驳斥将一念三千“唯真心观化”,他认为此说别教“缘理断九”有所类似之处,它更像是华严宗而不是天台宗的佛理思想。因为天台宗崇信性具法界的观点,与前者大相径庭。真如存在于众生间,不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真如是普遍性佛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知礼大师将智顗、湛然的唯识观学说和实相观学说进行了归纳深化。从中观的角度,实相观由表象到本质进行探究,唯识观从本质入手到表象进行印证。前者是体察事物的本相真谛,后者是观照内心与情感的流露升华。

知礼大师认为染净的分别是根据“妄心性具”进行判教的。法界建立的理性是虚妄之心的前兆之因,这一说法跟别教所讲的真心法界解释有差异。

无染的原因是众生修为无尘无染,没有可以侵袭其内心的外在相因,方能安心修为。无碍通过内心本具观照而形成染净之根基,具有前端收发熏陶的功能,指引着众生进行修为善法。

以知礼大师来看,性恶存在着与理毒相关的成分,法身、般若、解脱三者共同作用于法界。

华严宗的著作中也认为法界为清净世界,真如之境。在那里无明之虚妄心、随缘心不得持戒修定。唯有破除烦恼之心、业障之心、报障心三者的麻痹负重,才能获得大解脱而显三德之佛果。

这就是离恶得善的本源,与天台宗所讲的理毒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界定。后者本无作者与自体,证得佛理不需断染净之无明性具,而只要消伏一心三观即可获得佛理的熏陶点化。

知礼认为色与心一样,圆满具足依报与正报、众生与诸佛,以及诸多佛土。色具之所以能够成立,原因在色心不二、色心相即。

色与心是一种相即关系,谈唯心,则色、心皆唯心;论唯色,则色、心皆唯色。因此,不但应说唯心,而且当说唯色、唯声等,事实上,色与心无不具足法界万象。

在知礼大师看来内心与外界是时刻相连、有依存关系的,因此在观照内心时既要观察内在的本心戒断,也要查验外在的品相状态,即可兼收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功效。

三、知礼对山外派禅观方法的批判

在山外派看来,真心与理体即为一阐提心,此心无明无相,无因无果,佛性本然使之。一方面,前者认为心法有因,可创作出其他可供点化为因的相因;另一方面,前者还认为佛法为理之真如果,通过专修完备达到真如境。

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矛盾结构,按大小乘佛教来看,因与果都是互为映衬的,而山外派强调因与果是两组概念并不一定要对应,这就是其佛性义理的粗粝之处,同时偏离了天台宗的性具说。

山外派在智圆之前,是偏重真心的。随着知礼大师对师门的不同见解的广泛流传,智圆开始认识这一问题。之后在其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真心说的重新定义和纠正,甚至选择了佛性说的思想作为其内容表达的立场。

尽管如此,智圆对于性具的认识与知礼大师的“妄心之性具”还是存在各自独特的佛理层面,二人的争论主要是关于心如何是“无染而染”的,这也反映出了天台宗思想对于佛性观照的两点诠释。

知礼大师在“十不二门”说中专门从观心的角度作了相关扩展性的引证说明,对于山外派来说,他们更看重在实相与缘起上进行义理的主张。

在这本书中开门见山讲了观心为“教行枢机”的含义,而在源清大师《示指珠》一书中并未提到。知礼大师在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认为是“十不二门”的核心要义。

天台宗义理上的“观心说”大多以止观义层面进行论述。知礼大师在《指要钞》里从缘起义的认识层面驳斥山外派,又在《十不二门论》里讲观心说加以诠释丰富,这样的著述立意则或许很有可能是为针对源清的解释对比而另立学术的考虑。

结语

通过与山外派的思想碰撞,在知礼大师之后,天台宗判教体系更加展现出“有教有观,教观相配”的学术特点,佛性理论和具体实践得以深入融合。

研究天台宗近现代的判教思想,不难发现,天台宗圆教以涅槃三德或三因佛性来解释法身、慧身、应身。初发心就是三佛性发心,佛性本有,祛除杂染,使佛性显现。

知礼大师对于天台圆教哲学思想的继承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不仅回应并解释了同时期的佛学研究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智顗理论的承继注入了新鲜的思想血液,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佛学研究时代,让中国佛教的经典论著得以充分弘扬、传播和发展。

知礼的佛性论思想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后世学僧们继承并不断发展着他的思想,对于巩固其在佛性理论问题中的地位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