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智度心髓心经吉林版一期

2022/6/10 来源:不详

北京权威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5.html
镜子和像是一体的,你没有办法说它们是二体,你毕竟是在镜子上看到的像。镜子和像不二体,本性是铜,这里只有铜性。这样你就体会出来,看到像就是看到镜子,看到镜子就是看到了铜。这里只有铜,毕竟没有镜子,也没有像。毕竟唯铜,唯此一性。毕竟只有铜,只有这一性。镜子也是这一性所成,镜子里的像也还是这铜性,毕竟没有像可得。只因不了实相,虚妄称作相,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只有一性铜的真相,所以你才会把铜镜里所显发的山河大地,当成山河大地,而失去了镜,也失去了铜。悟镜见铜之人,但言镜中像,皆是随顺说方便。如果悟到镜子的真相,看到了铜性,这个人,他虽然嘴上说镜子说镜中像,肯定是随顺世间方便讲,因为他太清楚,只有铜。什么镜子、什么像,都没有,只有铜,法界只此一性。因为法界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显发的。我们是依这个如来藏性,而说心体。这个心是依如来藏性而说的,这个山河大地,这一切相,是依心而有的。可见,这个相和心都不可得,只有这个如来藏性。这个铜比喻的是如来藏性。这个心比喻的是在铜上打磨成一个镜子。这一切诸法,是镜子里看到的山河大地之像。现在体会到了吗?说是看到了山河大地,其实就是看到了镜子,看到镜子就是看到铜,这里只有铜。体会出来了吧。什么叫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就是铜性。不空如来藏就是镜面,空不空如来藏,就是镜面与铜是一体不二,有镜面岂能没有像。只要有镜面就有像,但是你能说那个像是镜面吗?你能说那个像是镜铜吗?镜铜和铜镜,它不是一个意思,镜铜是如来藏性,铜镜是心体。铜镜是不空如来藏,镜铜是空如来藏。这两个字,前后一颠倒,意思就变了。悟到这个镜子的人,依镜子又见到了铜性。这样的人,他再说镜子、再说像,那一定是随顺方便讲的。就像我们悟到了心,见到了如来藏性,再说山河大地,说心一定是方便说了,毕竟没有山河大地,也没有心,只有如来藏性。而你不了解说法的方便,你还以为真有一个山河大地,真有一个心,真有一个如来藏,结果搞成了三法界了。然后把这三法界的邪论,说成是三如来藏。那不彻底错了吗?通过这样的比喻,更加直观地让我们观察到,镜子的体相用,只有铜;法界的体相用,只有真空性。铜能制镜,镜能显像。如果这一个比喻,还不能清晰地明了,我们再换一个比喻。亦如河与其中月。这是一条河,既然是一条河,就得有水。既然有水,夜晚就会现月亮,白天就会现太阳。既然叫做河,能没有水吗?肯定会有水。水中岂能有月?既然有河有水,一定有水面。有了水面,怎么能没有月亮的影子?水面有月亮的影子,就能说明水里真有月亮吗?你仔细体会啊!有河一定有水,有水一定有水面,水面一定会有月亮的影子。但是,水里边确定是不可能有月亮的。月影岂是真月?水里边看到的月亮不可能是真月。无真月岂能无真水?虽然水里的月亮不是真的,但你可不能说连水也没有。毕竟唯水,河里边毕竟只有水,毕竟没有月亮。这已经很明显了,尽管在水中能看到月亮,但是水里确实没有月亮,只有水,唯此一性。迷人见水一掬认作月,人悟见月知是水。这个河面那么宽阔,可是你就认为碗口那么大的一片水是月亮。迷妄的人,站在水边上,往水里一看:“哎呀,水里边有个月亮啊”。猴子捞月,它们迷了嘛,它们以为月亮真的在水里,真的到水里去捞月亮。水里哪来的月亮?这河面那么宽广,猴子依碗口面积的水,而说是月亮,最后捞的还是水,没捞到月亮。为什么不能捞到月亮,只能捞到水?因为只有水,没有月亮,多清楚啊。所以,迷人低头往水里一看,见水的一掬,就像碗口那么大水面,就把那个当成是月亮了。人悟见月知是水,人觉悟了,低头在水面上看到月亮,般若智慧了知:那不是月亮,那是水。比如说:禅师走在水边。哎呀,渴了!喝个月亮吧,能解渴。其实那是水不是月亮。人觉悟了,看见河里的月亮,知道那不是月亮是水。彻者见河全体唯是水,低头看到水中的月亮,说那不是月亮是水,但是你看到的还是碗口那么大面积。大彻大悟的人,观察河的全体,全都是水,只有水。看到月亮是水,这是六根性。大彻大悟的人,悟真空性如来藏,自然是了知全体是水。所以大彻大悟的人,不会局限在所见的月亮上,而是观察整个法界,全都是如来藏性。现在已经很显然了,河是比喻全法界。水比喻的是全法界性,整个法界都是如来藏性。全水即河,全河即水。整个法界就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就是全法界性。如来不见亦不见,如来不见河,亦不见如来藏性。为何不见?我若见,便是能所观,就不是一法界了,就是二法界了。再说了,如来藏性亦是无所有性,所以如来不见亦不见。为什么不见再加上个亦不见?不见河、不见水、不见法界,不见如来藏。我连这个不见都不见。若住这个不见,那就是有选择,住在了一边。如果不住在这个不见处,那就能起一切作用。不离第一义谛,而能起一切妙用。这个是如来的境界。河中月比喻法界一切诸法,什么茶杯、古董,所见的一切诸法。看到的月影是依他起。手一指,那个月亮真好看,这就落遍计所执里了。你眼睛在水面上,所看到月亮的色相,那个是依他起相。凡夫于依他起相,再起个遍计执,认为那是月亮,好看。一个是遍计执相,一个是依他起相。河比喻的是法界。法界者,体相用全体。整个宇宙世界,什么情器两界、如来藏,全都放在一起,叫做全法界。水喻空藏,水比喻的是真空性,亦即是心性。注意,性心是铜镜,心性是镜铜。心性的重点,落在性上,这个性是真空性。性心的重点,是落在心上,是依能现诸法的角度而讲的。运用名词,你看它的落点在哪个字上。这个一定要注意,比如说心性,你看落点在哪个字上,显然落点是性,是讲这个心所依的真性。性心落点在心上,是讲依真空性,而有能照了显现诸法的作用。如果不注意名词重点,人家讲心性,你还在那表达心的法义。人家讲性心,结果你表达性空性体的法义,这就错了。水性即心性,亦即真空性,名空如来藏。水面喻不空藏,有水就有个水面,这个水面比喻的是不空如来藏,即性心。依妙用而说心,依真空而说性。明白了吧!水面比喻的是不空如来藏,即是性心。本觉明了之性,即大圆镜、无垢识,指的就是不空如来藏。水面现月影,而水非月影。水面现的一个月影,而水却没有变成月亮,还是水,没变化。亦不离月影,水没有变成月亮,但也没有离开月的影子。你仔细体会呀。水面上现出一个月影,水变成月亮了吗?没有。水虽然没有变成月亮,但是,也没有离开这个月亮的影像。不即不离,非即非离。根据不同的角度说话,显发真实义就可以了。且水与水面非一非二,单论水无所谓水面和水性,但是,有水一定有水面,有水面它一定有照月影的功能。你看是不是?这一性就具足了一切用。这是比喻的空不空如来藏。水面还是水,但是水和水面,还不是一个意思,虽然不是一个意思,又不是二法,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这水和水面,显然不能完全等同。不完全等同,又不是二法。你不能把水面完全等同于水,水的法义和水面的法义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但不是二法。水面代表的是不空如来藏,水是空如来藏。既然不是二法,又不是一个意思,这不就是空不空如来藏?产生了第三个如来藏,结果你发现三如来藏就是一如来藏。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能够体会这样的法义。水面现月影而水非月影,既不离月影,不离亦不及,且水面与水非一非二,比喻的空不空如来藏,即圆成实,一实境界。我们讲一实境界,真如实相,真如实性,就是这个空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圆成实。这个水,它是湿润性,湿润比喻的是妙真如性。你用手去摸水,是湿润之性。你用手去摸水面的月亮,还是湿润之性,水面是湿润之性,水体是是湿润之性,水面的月影,还是湿润之性。全法界,体相用,都是一性,都是空性,就叫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楞严经》里面就讲:色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声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可不能说。色即是如来藏心,声即是如来藏心。为什么不能这样说啊?因为水体是湿性,月亮相是湿性,如镜水面还是湿性,所以说一切法,皆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说得通。但是你不能说茶杯、古董都是如来藏心,这就错了。凡夫在迷,见月为月,不知本水自在。凡夫无明迷妄了,低头往水里一看,看到月亮,就把所看到的月亮,当成是真月亮,却不知道本水自在,这个就叫凡夫。因迷而隐。这个水本来在这,因为凡夫无明迷了,所以在他的境界里,这个水就是隐藏了。随着水隐藏,在他的境界里,假月成真月,就颠倒了。虽隐而未真隐,虽然在他的境界里隐没了,但也没有真隐藏啊,就是chìluǒluǒ的摆在这。在他的境界里,只有月亮,没有水了。实际上他看到的月亮就是水,也没有隐。因迷而隐,虽隐未真隐。以喻合法。就是用这个比喻来合这个法义,到底在表达什么呢?隐水比喻的是佛性。凡夫尽管无明迷妄,把假相当真了,不知道如来藏真性,但是如来藏真性也没有隐藏,只是在他的境界里察觉不到。这就是凡夫本具的佛性,这个佛性也就是如来藏性。觉者见月即是见水,觉悟的人,低头往水里一看,看到个月亮。他不会说我看到月亮,他说我看到的是水。他知道看到的月影,那是水,不是月亮。唯水无月,那里边只有水,没有月亮。本自所在是水,本来就在这里,因悟而显。因为觉悟了,所以就显发了。迷人因迷而隐,在觉悟的人这里,因觉悟而显发。一无所显,说是依悟显发,也没有所显。为啥?本来就在这啊。什么时候隐藏过,没有隐藏过,云何复显?你迷就不知,觉悟就明了。你觉悟了,就知道这个真相,叫做显,哪里显了?也没有什么可显,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觉悟了这个真相,往水了一看,看到月亮,其实还是看到水,就因为觉悟,所以水显出来。其实水既没有隐过,也就不存在重新显现。所以,亦无所谓显,以未曾真藏故。以喻合法,水既显露,则名法身,性常真如。这个比喻,表达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明白了以后,到河边看一眼月亮,就知道我看到的是水,这个水就显露了,这个比喻的是我们因觉悟而显发佛性。佛性既然已经显发,改名为法身。法身没有显露,隐藏着,虽隐不失,叫佛性。因觉悟而显发,已经显露了,这个时候改名叫法身。这个法身就是性常真如。看经文:是故空中无色,这个“空”我们讲完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就是真空性如来藏中,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可得。色受想行识是依如来藏虚妄显发,而在如来藏性中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的。经文进一步发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这个是说无十八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是说真空性如来藏中,无十二因缘和四圣谛。前面讲无十八界,是真空性中无凡夫法。十二因缘和四圣谛,是说真空性中,无解脱法,就是没有此岸、彼岸。此岸、彼岸都不可得。从四句色空,知诸法不可得。偏执知见无立。就是通过前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我们已经知道诸法不可得,偏执的知见无从安立,就破了偏执的知见,所以见到了诸法空相。已从般若的智慧指导起于修证,破了想阴,见到了诸法空相。空相无相,无相即无一切法。既然无相,就是无一切法。虽无一切法而不绝无断灭,不绝无断灭的体就是真空性如来藏。并不是说色法不绝无断灭是真空性,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色法有虚妄生灭。就在色相生灭的当下,有个不生灭的体,这个体即是真空性如来藏。如来藏是法界唯一真实之性。就是整个法界,他是唯一的真实之性。法界就是如来藏性,没有第二法,没有第二性。以其毕竟非一切法,因为如来藏性毕竟不是一切法,但也不绝无断灭,所以法界只有如来藏。而如来藏自体、自性亦不可得。虽不可得,亦不绝无断灭。法界唯此一性,整个法界就这一个如来藏性。是故如来藏心中,毕竟无色法蕴、无受想行识诸心法蕴。因为五蕴里边色是属于色法,受想行识是属于心法。法界只有这一性,这个如来藏性之中,毕竟无色法蕴,无受想行识心法蕴。毕竟无色受想行识,乃至无一切法。如果有五蕴可得,并与如来藏共一体,为一法界,那这就成了连体婴儿论了。千万注意!好多好多人,对三如来藏的理解,都是落在了连体婴儿论里,不能理解法界一性的这个真实理。无色受想行识即无一切法,此是总说。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归纳起来就是心色二法,扩展来讲就是五蕴,说五蕴就是代表了一切法。既然无色受想行识,就等于说是无一切法。无一切法,但是,不能说连根本不生灭性的如来藏也无。对诸法而言,如来藏是可得,对如来藏自体而言,自性亦不可得。这个一定要分清楚!说五蕴皆不可得,就是如来藏中色受想行识,皆不可得。这个是总说,总说一切法不可得。以下是分说,详细的分别讲,具体说哪些不可得。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无六根界。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无六尘界。亦无六识界。这是无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凡夫界,也就是说,如来藏中没有凡夫界,等于说三界六道不可得。师父

随喜护持↑

(音频转换文字,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