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十二章经大般若经心经金刚经,
2022/11/5 来源:不详《四十二章经)全称《佛说四十二章经》,因选取四十二段佛陀的言教而得名。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夜梦金人,于是便派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出使西域。
三年后,使团从西域请来了摄摩騰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并带回了佛像和《四十二章经》等佛经,此后,摄摩腾和竺法兰又将他们带来的佛教经书翻译为汉文,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此成书。
《四十二章经》共有四十二章,汇集了阿含部经典的教义,如第二十八章见《长阿含经》的《游行经》、第三章见《中阿含经》的《思经)。在经书中,主要介绍了佛教修行的纲领,并提出在家、出家都应精进离欲、修持五戒、十善等教义,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般若经》的主要内容是记述佛陀在王舍城的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四个处所进行的十六次集会上的演说。通过这些演说,佛陀宣说了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
《大般若经》中第一至第五会主要讲述般若教义的系统介绍,第六至第九会讲述无所的空的法门义理,第十会单独讲述一切法的清静法门,第十一至第十六会则讲述六波罗蜜多。中心思想在于宣说大乘既是般若,般若既是大成。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本经的缘起是佛陀在灵山中部,为诸苦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就空性的问题对观自在菩萨提出疑问,观自在落萨一一予以解答,佛陀对观自在菩萨的回答非常赞同,并欢喜赞叹。
作为佛教经典中字数最少的一部著作,《心经》不但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教理,而且指出了般若智慧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架的奥义,因而被誉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般若智慧的集大成者。
因为《心经》涵括了佛教的基本教义,虽然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因此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是佛弟子必读的佛教经典之一。
《金刚经)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缘起是佛陀弟子须提向佛陀请教如何调整与掌控学佛的心,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一系列的问答。通过须菩提和佛陀的问答,《金刚经》探讨了空的智慧,蕴涵了大乘佛教空性与越悲的精神,属于般若部的经典。
作为翻译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佛经之一,《金刚经》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论述了众生空、法空以及成佛的境界,被誉为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的佛经。经文指出古今的一切圣贤及教主都已经得道,只是得道深浅、传教方式有所差异,这就彻底超越了一切宗教的界限。
虽然《金刚经》字数不多,但它闻述了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在佛教中属于“不可说境界”,因而文字结构仍是涩复杂,于只言片语中蕴涵了佛教至深的教义。正因为《金刚经》的博大精深,所以世人将它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合称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
自《金刚经》翻译以来,对中国宗教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特别对中国禅宗而言,六祖惠能因《金刚经)而悟道,在惠能以后的禅宗史上,《金刚经》更享有崇高的地位,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上,《金刚经)的影响随处可见,直至当代,寺院僧尼日常的课通和讲经说法仍在使用此经。而在民间,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妇据也知道《金刚经》,甚至有人能随意背通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经文,各种各样的《金刚经》的感应和应验的传说更是成为众人口耳相传的故事。